
特指古代大射禮時置于西方的磬。《周禮·春官·眂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 鄭玄 注:“磬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頌或作庸;庸,功也。” 賈公彥 疏:“以東方是生長之方,故雲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雲庸;庸,功也。謂之頌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故雲頌。”《儀禮·大射》:“西階之西,頌磬東面。” 鄭玄 注:“言成功曰頌,西為陰中,萬物之所成。《春秋傳》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忒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義,是以西方鐘磬謂之頌。” 明 王圻 《三才圖會·器用三》:“應笙之磬謂之笙磬,應歌之磬謂之頌磬。”
"頌磬"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的專用術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周代大射禮中陳設于西側的磬類樂器。作為禮制樂器,其陳放方位具有嚴格規定:東方置"笙磬",西方置"頌磬"(《周禮·春官·眂瞭》記載)。
方位象征
按照鄭玄注疏,東方屬"生發之地",故陳放象征生長的笙磬;西方屬"成就之方",故陳放象征功成的頌磬。這與《儀禮·大射》中"西階之西,頌磬東面"的記載相印證。
功能溯源
其命名源于"頌"的文化内涵:"頌"本指祭祀時歌頌先祖功德的樂舞,而頌磬作為禮樂重器,用于向神明禀告功業成就,故《春秋傳》有"西方鐘磬謂之頌"的記載。
特殊說明: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頌揚美好事物",此說未見古籍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義。建議研究古典禮樂時以先秦文獻記載的禮器定義為準。
頌磬(sòng qì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它有着豐富的内涵。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頁”和“石”,部首表示字的部首,筆畫表示字的筆畫數。
頌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贊美和頌揚,以及指琴瑟的一種。來源于《儀禮·樂器》中的記載,磬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來表達莊重、肅穆、整齊和一緻的音樂節奏。而頌則表示贊美和歌頌。
在繁體中,頌磬的寫法與簡體基本保持一緻,隻是字體的形狀和結構上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常常不同于現代的寫法。相對于現代簡化字,古代的寫法更加複雜和繁瑣。但是,頌磬作為一個詞彙,其古代的寫法和現代簡化字中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以下是一些含有頌磬的例句:
1. 我們應該頌磬勤勞樸實的人民。
2. 全場起立,頌磬國歌。
3. 他的琴藝如同頌磬一樣動聽。
除了頌磬外,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來增加詞彙的使用:
1. 神磬(shén qìng):指用來祭祀的磬。
2. 編鐘(biān zhōng):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與磬相似。
3. 吟頌(yín sòng):指唱和頌揚。
頌磬的近義詞是贊美,反義詞可以是貶損或诽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