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頌磬的意思、頌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頌磬的解釋

特指古代大射禮時置于西方的磬。《周禮·春官·眂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 鄭玄 注:“磬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頌或作庸;庸,功也。” 賈公彥 疏:“以東方是生長之方,故雲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雲庸;庸,功也。謂之頌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故雲頌。”《儀禮·大射》:“西階之西,頌磬東面。” 鄭玄 注:“言成功曰頌,西為陰中,萬物之所成。《春秋傳》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忒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義,是以西方鐘磬謂之頌。” 明 王圻 《三才圖會·器用三》:“應笙之磬謂之笙磬,應歌之磬謂之頌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頌磬,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一種重要的打擊樂器,特指在演奏《頌》這類莊重典雅樂曲時使用的石制編磬。其核心含義與用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

頌磬專指周代宮廷雅樂體系“頌樂”演奏時所用的磬。其名稱直接關聯《詩經》中的“頌”體詩歌,是配合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中歌頌先祖功德的樂曲而設的樂器。《周禮·春官》記載“笙師掌教……頌磬、頌鐘”,鄭玄注:“頌,或作庸。庸,功也。頌磬、頌鐘,皆編懸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 表明其以編組形式懸挂于架(虡),屬儀式性極強的禮器。

二、形制特征

  1. 材質與形制:

    由特選石材(如靈璧石、玉石)磨制而成,呈倨句形(類似曲尺),頂部有穿孔供懸挂。其音高、厚度經嚴格校準,與音律體系對應。

  2. 陳列方式:

    按周禮“特懸”制度,頌磬單獨成編列,區别于宴樂所用的“笙磬”。賈公彥疏解《周禮》時明确區分:“在東方曰笙磬……在西方曰頌磬”,表明其在樂懸方位中有固定位置。

三、功能與象征

  1. 禮樂功能:

    奏樂時與頌鐘、镈鐘配合,控制節奏并強化莊重氛圍。《禮記·樂記》載“鐘聲铿,铿以立號……磬以立辨”,頌磬的清越之聲象征禮制中的“辨節”功能,引導樂章的起止轉折。

  2. 文化象征:

    作為“金石之樂”的核心組件,頌磬代表王權與神權的溝通媒介。其使用嚴格遵循等級規範,《周禮》規定天子宮懸“四面皆磬”,諸侯軒懸三面,大夫判懸兩面,士特懸一面,體現禮樂制度的階層秩序。

四、曆史淵源

頌磬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特磬,商周時期發展為編磬。西周中期後,隨着禮樂制度的完善,頌磬成為雅樂定型化标志。考古實證如山西晉侯墓地出土的西周編磬(現藏山西博物院),其形制、音列可印證文獻中“二八十六枚”的記載,為研究頌磬制度提供了實物依據。

說明: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文獻鍊接,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周禮正義》(孫诒讓)、《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浏)等權威著作的考據,并參考考古報告結論。建議查閱《十三經注疏》或專業音樂考古文獻獲取進一步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

"頌磬"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的專用術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周代大射禮中陳設于西側的磬類樂器。作為禮制樂器,其陳放方位具有嚴格規定:東方置"笙磬",西方置"頌磬"(《周禮·春官·眂瞭》記載)。

  2. 方位象征
    按照鄭玄注疏,東方屬"生發之地",故陳放象征生長的笙磬;西方屬"成就之方",故陳放象征功成的頌磬。這與《儀禮·大射》中"西階之西,頌磬東面"的記載相印證。

  3. 功能溯源
    其命名源于"頌"的文化内涵:"頌"本指祭祀時歌頌先祖功德的樂舞,而頌磬作為禮樂重器,用于向神明禀告功業成就,故《春秋傳》有"西方鐘磬謂之頌"的記載。

特殊說明: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頌揚美好事物",此說未見古籍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義。建議研究古典禮樂時以先秦文獻記載的禮器定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暗壩策文拆建廛野車輪菜成全刺兒獃悍蕩幡大尹殿虎電鈴抵樁都總管多功能法出一門反跌風徽複歸膚受之言高蹈隔硋革慮鲠塞跪進海軍陸戰隊圜門恢崇椒頌膠牙潔泠積靡敬中即興表演流泉爐煙綠茵茵綿紙妙質娘兒們蟠絡判若天淵平公立蒲柳棄俗衽革枕戈三铢錢涉江師大拾投説知塌八四題扁鐵裲裆童養媳婦同直外錢王鼎握霧拏雲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