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盡。《文選·馬融<長笛賦>》:“藎滞抗絶,中息更裝。” 李善 注引《喪服》 子夏 傳:“抗,極也。” 李周翰 注:“謂餘聲沉滞極絶,則中道息曲,調氣緩吹。”
“抗絕”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根據《文選·馬融<長笛賦>》的記載,“抗絕”意為極盡,指事物達到極緻狀态。例如描寫笛聲時,“藎滞抗絶”表示餘音沉滞到極點後中斷,隨後調整氣息繼續吹奏。這一解釋得到李善、李周翰等古代學者的注解支持,屬于古漢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抵抗壓力、堅持不懈,由“抗”(抵禦)和“絕”(斷絕)組合而成,強調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
相關争議可能源于古今詞義演變,建議通過權威文獻進一步查證。
《抗絕》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抗(kàng)為詞的第一個字,由手部偏旁部首“扌”和“亢”構成;絕(jué)為詞的第二個字,由紡織工具偏旁部首“纟”和“絕”構成。
《抗絕》一詞源于古漢語,具有多種含義。它可以指抵抗,抗拒;也可以指消滅,殺絕。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抗絕的寫法為「抗絕」。這個寫法在繁體中保留了更多古漢字的特點,強調字形的複雜和結構的莊重。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抗絕在古代常被寫為「掄絶」。字形中的“扌”表示手部動作,與“亢”一起表示用力;而“纟”和“絕”則表示紡織工具和斷裂的意思。
以下是《抗絕》在句子中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抗絕》相關的詞語: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抗絕》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