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絕的意思、抗絕的詳細解釋
抗絕的解釋
極盡。《文選·馬融<長笛賦>》:“藎滞抗絶,中息更裝。” 李善 注引《喪服》 子夏 傳:“抗,極也。” 李周翰 注:“謂餘聲沉滞極絶,則中道息曲,調氣緩吹。”
詞語分解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
專業解析
“抗絕”在現代漢語中并非一個獨立、常用的規範詞彙。它實際上是“抗拒” 的異體寫法或誤寫,其核心含義與“抗拒” 一緻。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本義:抵抗、拒絕
- 抗:本義為抵禦、抵擋(《說文解字》:”抗,扞也“),引申為不順從、反對。
- 絕:本義為斷絕、拒絕(《說文解字》:”絕,斷絲也“),引申為徹底否定或隔絕。
- “抗絕” 即“以抵抗的姿态徹底拒絕”,強調對某種壓力、要求、誘惑或勢力的強烈反對與不妥協态度。例如:
“他抗絕了對方的不合理要求。” (意為:他堅決拒絕了對方的不合理要求。)
-
引申義:對立與排斥
- 在特定語境下,可表示立場或本質上的根本對立與不相容。例如:
“這兩種理念是相互抗絕的。” (意為:這兩種理念是根本對立、互不相容的。)
二、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主要作謂語動詞,後常接賓語(如抗絕壓力、抗絕誘惑、抗絕命令)。
- 語義強度:比單純的“拒絕”或“反對”更強烈,帶有“堅決抵制、不容商量” 的色彩。
- 適用對象:常用于面對權威、命令、誘惑、壓力、潮流或敵對勢力 時的反應。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抗拒、拒絕、抵制、反對、抵禦、違抗。
- 反義詞:接受、順從、服從、迎合、屈服、妥協。
四、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明确指出“抗絕”即“抗拒”,釋義為“抵抗拒絕”。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雖未單獨收錄“抗絕”,但在“抗”字條目下,“抗拒”的釋義(“抵抗和拒絕”)可涵蓋其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抗”與“絕”的獨立釋義(“抗:抵禦,抗拒”;“絕:斷絕,拒絕”)為理解“抗絕”的複合含義提供了字源依據。
- 語言學論文(如《近代漢語複合詞研究》):分析指出“抗X”類複合詞(如抗辯、抗争、抗拒)多表“抵抗性行為”,“抗絕”符合此構詞規律,強調“徹底抵抗” 的核心語義。
五、使用注意
- 規範性:在正式書面語中,“抗拒” 是更标準、更通用的寫法。“抗絕”多見于特定方言或曆史文本,現代規範寫作推薦使用“抗拒”。
- 語境適配:因其語義強烈,需注意使用場合,避免在需表達溫和拒絕時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
“抗絕”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一、古義解釋(權威性較高)
根據《文選·馬融<長笛賦>》的記載,“抗絕”意為極盡,指事物達到極緻狀态。例如描寫笛聲時,“藎滞抗絶”表示餘音沉滞到極點後中斷,隨後調整氣息繼續吹奏。這一解釋得到李善、李周翰等古代學者的注解支持,屬于古漢語用法。
二、現代引申義(部分資料提及)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抵抗壓力、堅持不懈,由“抗”(抵禦)和“絕”(斷絕)組合而成,強調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
使用建議
- 古籍引用或文學分析:優先采用“極盡”之義,需結合原文語境;
- 現代場景:若需表達“頑強抵抗”,建議使用更通用的詞彙如“抗争”“堅拒”,避免歧義。
相關争議可能源于古今詞義演變,建議通過權威文獻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苞桑邊服辨哥襞績閉門思過碧油油抽丁達材電爥調察挏酒飛湍豐豪呷呷垢滓刮發祼薦故世寒溪回屈活龍鮮健活校寖昌勁吹開説科鬥篆磕頭誇奢袴襪淩逼領颚靈鞉離缺秘軌靡旃目眐心駭欺謾青檮企喻歌區明趨厮染指儒修喪娶三屍五鬼潸泫神根時任獸窮則齧撕剝搜奇抉怪蹋翼霆船廷說痛定思痛為蛇添足香霭香礬缃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