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國上下”是一個常用的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指全國所有階層、各地區的人,涵蓋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體民衆,強調範圍上的全面性()。核心字“舉”表示“全”或“整個”,如《管子傳》中描述的“頹然以暮氣充塞之”即體現全國普遍狀态。
適用于描述涉及國家層面的重大事件,如慶典、災難、政策推行等,突出全民參與或受影響的廣泛性()。
《舉國上下》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全國人民都參與其中,或者指全國範圍的事務。下面将對該成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解釋。
《舉國上下》由“丿”、“⺍”、“上”、“下”四個部首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丿(2畫)+ ⺍(3畫)+ 上(3畫)+ 下(5畫)= 13畫。
《舉國上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在描述項羽圍困秦國後,劉邦獻計于項羽做出“白登初下,舉國皆下”的決策。這個片段被後世發展為成語“舉國上下”,表示全國人民都效忠于某一個人或事。
在繁體字中,《舉國上下》的寫法是:舉國上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舉國上下》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例如,“舉”可以寫作“擧”,“國”可以寫作“國家”,“上”可以寫作“尙”,“下”可以寫作“夏”。
1. 我們要鼓勵舉國上下共同為國家的繁榮而努力。
2. 這個比賽吸引了舉國上下的關注。
3. 在這場疫情中,舉國上下團結一心,使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
組成該成語的部分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使用,例如:
1. 舉國歡慶
2. 舉國上陣
3. 舉國上下一心
類似的意思的近義詞有:
全國一緻、天下一片聲、萬衆一心、全國上下。
相反意思的反義詞有:
少數人反對、分裂成千上萬個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