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從外面關閉的門。《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穎達 疏:“扉從外闔也。”《呂氏春秋·慎大》:“故 周 明堂外戶不閉,示天下不藏也。”
(2).泛指大門。《宋書·索虜傳》:“邊城之下,外戶不閉。” 宋 範成大 《代兒童作端午貼門詩》:“笑倩艾人看外戶,北窗深處詠歸來。”
(3).喻屏障或出入要地。 子虛子 《湘事記》:“其城與 嶽州 犄角,又為 湘 之外戶。”
“外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釋義:
從外面關閉的門
本義指由外向内閉合的門扉,常見于禮制典籍。如《禮記·禮運》所述“外戶而不閉”,描述理想社會門扉無需内栓,體現治安良好的狀态,孔穎達注疏強調“扉從外闔”的物理特性。
泛指大門
引申為建築或城池的主要出入口。如《宋書·索虜傳》中“邊城之下,外戶不閉”指邊關城門;宋代範成大詩句“笑倩艾人看外戶”則以“外戶”代指宅院大門。
喻屏障或戰略要地
抽象化指代地理屏障或軍事重鎮。如《呂氏春秋·慎大》提及“周明堂外戶不閉”,暗示明堂作為國家象征的開放性,此處“外戶”暗含政治屏障的隱喻。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閱讀,可參考《禮記注疏》等權威注釋。
《外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不屬于本宗族的人或家族之外的人。
《外戶》的部首是門(mén),總共有7個筆畫。
《外戶》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家族制度,用以區分家族成員以及與其他家族成員的關系。在繁體字中,《外戶》的寫法為「外戶」。
在古時候,《外戶》在字形上有些差異。古漢字寫法中,它是以像房子一樣的形狀作為基本的字形,表達了外部和内部的概念。字形上半部分表示「戶」,下半部分表示「外」。
1. 這個家族隻為内部成員舉辦婚禮,不邀請外戶。
2. 她是外戶出身,但在這個家族中被視為親生子女。
組詞:外房、外家、戶籍
近義詞:外姓、外親
反義詞:内戶、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