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觸蠻的意思、觸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觸蠻的解釋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 觸 和 蠻 ,古代寓言中蝸牛角上的兩個小國。後因以“觸蠻”稱因争細微私利而興師動衆。 清 黃遵憲 《旋軍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觸 蠻 ,看餘馬首旋。” 趙樸初 《拟寒山》詩:“殺聲動天地, 觸 蠻 酣大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觸蠻”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學寓意。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觸蠻”由“觸”和“蠻”二字組合而成,典出《莊子·則陽》。其核心含義指微不足道的疆域或事物,常比喻渺小、狹隘的争鬥或利益。

二、詞源與典故

出自《莊子·則陽》中戴晉人對魏惠王所言: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

莊子借“觸蠻之争”諷刺諸侯為小利征伐,體現道家“齊物”思想,主張超越世俗紛争(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三、語義演變

  1. 古代用法:
    • 字面指蝸牛角上的虛構國家(“觸氏”“蠻氏”),如郭象注:“觸蠻之名,憑虛以起”。
    • 後固化喻指無謂的争鬥(如宋人詩句“觸蠻血戰虛功名”)。
  2. 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因細小事而引起的争端”,強調其渺小性與荒誕性(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頁)。

四、文化内涵

“觸蠻”承載道家哲學觀:

五、引用示例

“觸蠻”一詞凝練了莊子對人性與戰争的深刻洞察,其詞典意義由具體典故升華為對狹隘格局的象征,成為漢語中批判無謂紛争的經典隱喻。

網絡擴展解釋

“觸蠻”是一個源自《莊子·則陽》的典故,指寓言中蝸牛角上的兩個小國“觸氏”和“蠻氏”,比喻因争奪微小利益而大動幹戈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來源

  1. 典故出處
    據《莊子·則陽》記載,蝸牛左角有國名“觸氏”,右角有國名“蠻氏”。兩國為争奪領土爆發戰争,造成“伏屍數萬”的慘烈局面。莊子以此諷刺世人因瑣碎利益争鬥不休的荒謬性。

  2. 比喻意義
    “觸蠻”後來演變為一個固定詞彙,用來形容因細微私利而興師動衆的行為,強調争鬥的微不足道與後果的嚴重性。例如清代黃遵憲在詩中以“觸蠻”暗喻殖民擴張的荒誕,趙樸初則用其諷刺戰争的無謂。

現代用法

示例應用

“觸蠻”通過寓言揭示了人類争鬥的盲目性,提醒人們避免因小失大。其核心思想與《莊子》的“齊物論”一脈相承,主張超越狹隘的利益觀。

别人正在浏覽...

悲恻誖晦悖妄成都平原吃不準赤龍子癡蠅愁豔粗才打跧頂尖惡草具鳳草高冠博帶龜疇鶴首花癡蹇人升天焦耳定律金圓券雞豚揪睬涓溜靠托揆席兩全良直懋甸徾徾蒙稚命酒明日目蓮餪房暖忽忽袍杖辟兵缯潛逵青膀清倌人慶善羣婚肉類三二三九相公三臡深峻身無完膚始末緣由水皮兒蜀葵踢踏徒與烏弋相命鄉移銜樂笑哄遐裔行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