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僧”。指僧人。因僧人不蓄發,故稱。 明 顧绛 《禹陵》詩:“禦香來敕使,主守付髠僧。”
“髡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髡僧”指僧人,因佛教規定僧人不蓄發(需剃度),故以“髡”代指剃發行為,合稱“髡僧”。該詞可寫作“髠僧”,屬同義異體表達。
明代學者顧绛在《禹陵》一詩中曾用此詞:“禦香來敕使,主守付髠僧。”,描述朝廷将禹陵的守護職責交付僧人。
“髡僧”是古代對僧人的特定稱呼,通過剃發這一标志性行為代指其身份,常見于詩文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典籍。
《髡僧》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它指的是剃度為僧人的頭發,使其光秃,以示對佛教的虔誠。
《髡僧》的部首是“髟”(頭發)和“人”(人體),共有13個筆畫。
《髡僧》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髡”和“僧”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髡”字的形狀有所變化,變為“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以“髡”為例,古代常用的寫法是像個頭發被剃平的形狀。而在現代漢字标準字形中,“髡”字的形狀有所調整,頭部有兩塊向上的尖角,下方有兩撇,整體形狀更為對稱平衡。
1. 這個寺廟裡的和尚都是髡僧,他們的頭發都被剃得幹幹淨淨。
2. *********經常把自己的頭發剃掉,以示對信仰的奉獻,他們是真正的髡僧。
1. 髡發:指剃除頭發。
2. 僧侶:指佛教寺廟中的修行者。
3. 剃度:指剃除頭發作為加入佛教的儀式。
髡僧的近義詞是“剃度僧”。
髡僧的反義詞是“俗人”或“凡人”,指普通世俗人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