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俘馘的意思、俘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俘馘的解釋

亦作“ 俘聝 ”。1.生俘的敵人和被殺的敵人的左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 鄭文 夫人 芈氏 、 姜氏 勞 楚子 於 柯澤 。 楚子 使 師縉 示之俘馘。” 杜預 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 孔穎達 疏:“俘者,生執囚之;馘者,殺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計功也。”

(2).指被俘虜者。《左傳·成公三年》:“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楊伯峻 注:“ 知罃 實被‘俘’,而未被‘馘’,此‘馘’字是連類而及之詞。”《說文·耳部》引作“以為俘聝”。《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六》:“辛酉,帝禦 鹹安樓 受 定州 俘馘,百官就列,宣露布於樓前。” 宋 王安石 《馮魯公神道碑》:“ 太宗 征 河東 ,公奮身冒兵,數取俘馘以獻于行在。”

(3).俘獲斬殺。《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元年》:“是夜,大破之,俘馘首領及甲兵以萬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俘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1.本義:生俘的敵人與殺敵左耳

2.引申為被俘虜者

3.動詞用法:俘獲與斬殺

4.成語中的比喻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漢典()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俘馘(fú gu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捕獲敵方俘虜和收編戰勝國的君主或将領。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部首:⺈(牛字旁) - 筆畫:8畫 俘馘一詞來源于古代軍事行動中的俘虜收編。在戰争中,勝方會捕獲敵方的士兵并将其變成自己軍隊的成員,這個過程被稱為“俘馘”。 在繁體字中,“俘”和“馘”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俘馘的寫法為“俘”字的上部是“卄”,下部是“寸”,意為将敵人捆綁。而“馘”字的上部是“幹”,下部是“月”,意為刑罰。 以下是關于“俘馘”一詞的例句: - 曆史上的戰争中,俘馘是常見的現象。 - 他們通過俘馘來削弱敵方勢力。 與“俘馘”相關的組詞有:“俘虜”、“收編”等。其中,“俘虜”指被敵方抓獲的人,而“收編”則表示将俘虜納入自己的隊伍中。 沒有确定的該詞的反義詞,但與“俘馘”相反的詞可以是“釋放”或“交還”,表示将俘虜放歸敵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