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 印度 曆法稱太陰曆上半月為白月,下半月為黑月,因以“黑白月”指一月。參見“ 黑月 ”。
(2).圓形似月的硯池,隔分為磨墨與盛水兩部分,前者黑,後者明,故稱。 宋 蘇轼 《龍尾石月硯銘》:“萋萋兮霧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運墨者旁死魄。”
“黑白月”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與定義
古印度曆法将太陰曆的一個月分為兩部分:
文化背景
這種劃分與月相盈虧相關,白月象征光明漸增,黑月象征光明漸減,常用于宗教儀式和傳統節日的計時。
器物特征
指一種圓形硯池,形似月亮,中間被隔斷分為兩部分: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龍尾石月硯銘》中寫道:“萋萋兮霧縠石,宛宛兮黑白月”,以“黑白月”比喻硯池的構造與功能。
“黑白月”既可指古印度曆法中一個月的劃分方式,也可形容硯台的獨特設計。兩種含義均通過顔色對比和月形意象傳遞文化或器物特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黑白月」是一個成語,意指月亮被烏雲遮掩,沒有明亮的光芒。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記載,「黑白月」拆分的部首是「月」和「黑」,總筆劃數為8。此詞的來源不甚明确,可能是民間諺語中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繁體字中,「黑白月」的寫法沒有顯著差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一般采用簡化的字形,例如「黑」的古代寫法為「黒」,「白」的古代寫法為「百」,「月」的古代寫法為「肅」等等。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黑白月」這個成語:
1. 烏雲密布,夜空中的月亮變成了黑白月。
2. 雷暴天氣剛過,黑白月緩緩露出它的容貌。
3. 烏雲罩住了整個夜空,隻剩下了黑白月在孤單地閃爍。
與「黑白月」相關的組詞有「黑夜」「白晝」「烏雲」等。
近義詞為「漆黑」「昏暗」,反義詞為「明亮」「璀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