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even stones]∶回旋曲折的樣子
盤陀的山路
(2) [tortuous]∶形容石頭突兀不平。也作“盤陁”
中泠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宋· 蘇轼《遊金山寺》
亦作“ 盤陁 ”。1.石不平貌。 唐 寒山 《詩》之二六六:“盤陀石上坐,谿澗冷凄凄。” 宋 蘇轼 《遊金山寺》詩:“ 中泠 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 清 湯右曾 《放舟至下锺山》詩:“前臨巨石紛盤陀,仰看絶壁青嵯峨。”
(2).指不平的石塊。 宋 陸遊 《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閒拈楖栗行。” 清 曹寅 《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之一:“香海橫流事特奇,盤陀安穩勝 須彌 。”
(3).曲折回旋貌。《水浒傳》第四七回:“好個 祝家莊 ,盡是盤陀路。容易入得來,隻是出不去。”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愁雲百裡填城河,帳中銀燭然盤陀。”
(4).鞍墊。 唐 杜甫 《魏将軍歌》:“星纏寳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 元 楊允孚 《泺京雜詠》:“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風簇簇錦盤陀。”
(5).謂冶煉破銅。《新唐書·食貨志四》:“先是諸鑪鑄錢窳薄,鎔破錢及佛像,謂之盤陀。”
“盤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石頭突兀不平
指石塊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的樣态。例如蘇轼《遊金山寺》中“中泠南畔石盤陁”一句,描繪了江畔岩石嶙峋的景象。
形容道路曲折回旋
多用于描述山路或路徑蜿蜒曲折的狀态,如《水浒傳》中提到的“盤陀路”,形容複雜難行的道路。
行動遲緩(較少見)
在特定語境下可比喻做事拖延、不積極,如“盤陀而行”。但此用法相對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古時特殊含義
“盤陀”核心含義聚焦于“不平的石頭”和“曲折的道路”,其他含義多為曆史或語境引申。需注意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意義,避免混淆。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辭海》或《滬江詞典》。
盤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旋轉、轉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該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盤陀這個字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上面的部首是皿,下面的部首是阜。它總共有9個筆畫。
盤陀這個字的來源比較複雜且不明确。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形聲字,由“皿”部表示義項,而由“阜”部表示音韻。另一種說法是它是兼形聲字,既有象形的一面,又有表示音韻的一面。
在繁體中文中,盤陀這個字的寫法與簡體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但盤陀這個字在古代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的手指盤陀地轉動着,仿佛在彈奏一曲美妙的樂章。
2. 大鐘發出的聲音嘹亮而有力,回響在山谷中不斷地盤陀。
通過盤陀這個詞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盤旋、盤踞、盤桓等。
與盤陀這個詞意思相近的詞有旋轉、轉動、轉動等;反義詞例如固定、靜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