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even stones]∶回旋曲折的樣子
盤陀的山路
(2) [tortuous]∶形容石頭突兀不平。也作“盤陁”
中泠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宋· 蘇轼《遊金山寺》
亦作“ 盤陁 ”。1.石不平貌。 唐 寒山 《詩》之二六六:“盤陀石上坐,谿澗冷凄凄。” 宋 蘇轼 《遊金山寺》詩:“ 中泠 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 清 湯右曾 《放舟至下锺山》詩:“前臨巨石紛盤陀,仰看絶壁青嵯峨。”
(2).指不平的石塊。 宋 陸遊 《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閒拈楖栗行。” 清 曹寅 《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之一:“香海橫流事特奇,盤陀安穩勝 須彌 。”
(3).曲折回旋貌。《水浒傳》第四七回:“好個 祝家莊 ,盡是盤陀路。容易入得來,隻是出不去。”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愁雲百裡填城河,帳中銀燭然盤陀。”
(4).鞍墊。 唐 杜甫 《魏将軍歌》:“星纏寳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 元 楊允孚 《泺京雜詠》:“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風簇簇錦盤陀。”
(5).謂冶煉破銅。《新唐書·食貨志四》:“先是諸鑪鑄錢窳薄,鎔破錢及佛像,謂之盤陀。”
盤陀(亦作“盤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形容詞與名詞,其核心義項圍繞“曲折回旋”與“不平整”展開,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山石不平貌
指岩石嶙峋、凹凸不平的狀态。
文獻依據:
《漢語大詞典》引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沔水》:“江湍纡回,途經石碛,謂之盤陀石。”描述江水迂回流經崎岖石灘之景。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形容石頭不平整”,如“盤陀路”指山石嶙峋的小徑。
道路曲折回旋
引申指山路、路徑迂回盤旋,難以直行。
文獻依據:
唐代杜甫《前苦寒行》詩:“盤陀萬仞峰,蒼茫接天衢”,以“盤陀”狀寫山勢高峻曲折。
《朱子語類》卷十五:“如行盤陀路,相似隻在周遭,卻無進步處”,比喻行事周折難成。
事物周折反複
在口語及方言中(如閩南語),“盤陀”可形容事情繁瑣、反複糾纏。
依據:
《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閩語用例“這事真盤陀”,指事務繁雜難解。
佛教禅宗術語
禅宗公案中“盤陀路”喻指修行者陷入思維困境,需突破迂回方能悟道。
文獻依據:
《五燈會元》卷十載僧問:“如何是盤陀路?”師答:“腳跟下看。”強調直面本心。
“盤陀”為疊韻聯綿詞,源自梵語“bhaṇḍa”(曲折)的音譯演變,後融入漢語描述地貌特征。其結構穩固,古今義項一脈相承,兼具具象(山石、路徑)與抽象(事理、修行)的雙重表現力。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盤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石頭突兀不平
指石塊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的樣态。例如蘇轼《遊金山寺》中“中泠南畔石盤陁”一句,描繪了江畔岩石嶙峋的景象。
形容道路曲折回旋
多用于描述山路或路徑蜿蜒曲折的狀态,如《水浒傳》中提到的“盤陀路”,形容複雜難行的道路。
行動遲緩(較少見)
在特定語境下可比喻做事拖延、不積極,如“盤陀而行”。但此用法相對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古時特殊含義
“盤陀”核心含義聚焦于“不平的石頭”和“曲折的道路”,其他含義多為曆史或語境引申。需注意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意義,避免混淆。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辭海》或《滬江詞典》。
保呈梖多閉隔簸羅回不幹蟲草俶遷雌雄樹摧戕膽寒調一發軌方鲠負荊趕唱高危弓月鼓包歸田郭雀兒桀儁解語花緝麻揪扯酒渦幾研口供濫獄雷師連展哩哩羅羅貍頭竹祿爵密雲龍墨盒子暖鋒乾端坤倪千室長潛在雀子忍順删節號扇提羅勝算審禮實用文瘦牛私德亭戍缇鑰抟埴外客微芹瘟頭瘟腦卧甲無措無可不可湘波仙子曉蟾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