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 含元殿 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龍尾下垂,故名。 唐 張籍 《贈趙将軍》詩:“身貴早登龍尾道,功高自破 鹿頭城 。”《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 祿山 計天下可取,逆謀日熾,每過朝堂龍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
(2).借指朝廷。 宋 梅堯臣 《賜酒》詩:“近親龍尾道,遠襲雀頭香。” 清 趙翼 《邸抄》詩:“黃髮召歸龍尾道,翠雲焚卻雉頭裘。”
(3).舊時城外至城上盤旋而上的隥道。《資治通鑒·唐昭宗乾甯元年》:“ 王先成 請築龍尾道,屬于女墻。” 胡三省 注:“自城外築墱道,陂陀而上,屬于城上短垣。其道前高後庳,後塌于地,若龍之垂尾然,故謂之龍尾道。”
“龍尾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從曆史建築、文學隱喻等角度展開:
本義: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龍尾道最初指唐代長安城含元殿前的階梯式通道,因從高處俯瞰形似龍尾下垂而得名。其建築特點是前高後低、蜿蜒曲折,具有獨特的儀式性和威嚴感。史書記載,安祿山曾“每過朝堂龍尾道,南北睥睨”(《新唐書·安祿山傳》),展現了它在政治象征中的地位。
借代朝廷或政治中心
在詩詞中,“龍尾道”常被用作朝廷的代稱。例如宋代梅堯臣《賜酒》詩中“近親龍尾道”即指接近權力中樞。清代趙翼詩句“黃髮召歸龍尾道”也延續了這一用法。
軍事防禦建築結構
舊時城牆外修築的盤旋而上的坡道,因其逶迤如龍尾形态,亦被稱為龍尾道。這類建築用于連接城牆與地面,如《資治通鑒》記載唐昭宗時期修築龍尾道以加強城防。
成語的比喻意義
作為成語,“龍尾道”引申為“處于群體末尾或次要地位”的象征,以龍尾的末端位置暗喻身份卑微或邊緣化。
建築演變:宋代以後龍尾道形制逐漸消失,但在河南濟源濟渎廟等遺址中仍可見類似結構的遺迹。此詞融合了建築美學與權力隱喻,成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符號。
《龍尾道》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指的是一條彎曲如龍尾的道路或小巷。
《龍尾道》的拆分部首是龍(龍)字的部首,拆分之後的部首為王(玉)字。它的部首筆畫為3畫。
《龍尾道》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的城市規劃中,人們常常采用龍形作為城市道路布局的一部分。龍尾道就是其中的一種設計,它通常是連接主要街道和小巷的狹窄曲折的街道。
《龍尾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龍尾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龍尾道」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例如,龍字的寫法有時會把尾部看作一個獨立的部分,寫作「⺌尢⺌卩」。
1. 沿着龍尾道走,你會發現許多獨特的小店和美食。
2. 城中的龍尾道彎彎曲曲,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1. 龍尾街:指與龍尾道相似的街道。
2. 龍尾巷:與龍尾道類似,狹窄而彎曲的巷道。
3. 龍頭道:指與龍尾道相鄰的主要街道。
1. 曲徑:與龍尾道相似的彎曲小路。
2. 彎曲小巷
3. 道路曲線
1. 直路:與龍尾道相對的直線道路。
2. 隨意開放的廣場
3. 寬直大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