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極南之國。《爾雅·釋地》:“東至於 泰遠 ,西至於 邠國 ,南至於 濮鈆 ,北至於 祝栗 ,謂之四極。” 郭璞 注:“皆四方極遠之國。” 郝懿行 義疏:“ 濮鈆 者,《廣韻》‘獛’字注雲: 獛鈆 ,南極之夷……《逸周書·王會篇》:‘……正南 百濮 。’蓋 濮鈆 亦可單言 濮 也。”
“濮鈆”是一個古代地理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文獻記載歸納如下:
“濮鈆”指古代中國南方極遠之地的國家或部族,屬于先秦文獻中描述的“四極”之一(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鈆、北至祝栗)。
“濮鈆”是古代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極遠地區,可能與“百濮”族群相關,具體位置尚無确切考證。需注意,相關記載多來自古籍注釋,建議結合《爾雅》《逸周書》等原文進一步查證。
《濮鈆》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的樂器,類似于現代的竹笛。濮鈆在古代被廣泛用于宴會娛樂和音樂演奏。
濮鈆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氵"表示水部,"金"表示金屬部;共有10個筆畫。
在繁體字中,濮鈆被寫作「濮鈆」。
在古代漢字中,濮鈆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現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由于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一些細節上的差異可能會出現。
1. 他用濮鈆吹奏出動人心魄的音樂。
2. 那位藝人用濮鈆演奏出一曲古老的樂章。
1. 組詞:濮鈆演奏、濮鈆樂曲、古代濮鈆。
2. 近義詞:笛子、竹笛。
3. 反義詞:鋼琴、吉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