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降恕的意思、降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降恕的解釋

減罪寬恕。《後漢書·黨锢傳·李膺》:“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邇觀聽,為之歎息。”《北史·遊肇傳》:“為廷尉時, 宣武 嘗敕 肇 有所降恕,執而不從,曰:‘陛下自能恕之,豈可令臣曲筆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降恕"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降"(減免、降低)與"恕"(寬宥、原諒),合指對過錯或罪責予以減輕程度的寬恕處理。該詞多見于古代法制或倫理語境,強調在特定條件下降低懲罰的嚴厲性,體現寬仁精神。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展開分析:


一、釋義解析

  1. "降"的語義

    指從較高等級或程度向下調整,如"降級""降罪",引申為減免刑罰。古典文獻中常見"降等""降宥"等表述,如《唐律疏議》規定貴族犯罪可"降等減刑"。

  2. "恕"的語義

    儒家核心倫理概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主張以同理心寬容他人過失。《說文解字》釋為"仁也",強調寬厚待人的道德原則。

  3. "降恕"的合成義

    結合二者,指基于情有可原的因素(如身份、動機、後果等),對本應嚴懲的行為降低懲處力度。例如清代判例中,對自首者或過失犯罪常"降恕其刑",區别于完全赦免。


二、典籍用例與曆史背景


三、現代適用性辨析

該詞雖罕用于當代口語,但其理念仍存續于法律實踐:


參考資料

  1.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
  2. 朱熹《朱子語類》,黎靖德編,中華書局,1986年.
  3. 許慎《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

網絡擴展解釋

“降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1. 基本含義
    “降恕”由“降”(jiàng,意為降低)和“恕”(寬容)組成,表示以寬容、謙态度對待他人的過錯。這一含義強調個人修養中的包容性,例如在處理争執或教育場景中提倡寬厚待人。

  2. 法律/曆史語境
    在古籍中,“降恕”多指“減罪寬恕”,即對罪行或錯誤從輕發落。例如《後漢書·黨锢傳·李膺》記載“不蒙降恕”,以及《北史·遊肇傳》中提到的司法争議,均體現了這一用法。

  3. 發音與結構

    • 發音為jiàng shù(注意“降”在此處不讀xiáng)。
    • 近義詞包括寬宥、體諒,反義詞如嚴懲、苛責。
  4. 使用場景
    日常語境中用于勸導寬容(如家庭、教育),而曆史文獻中則多與司法判決相關。

  5. 延伸思考
    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恕道”思想,與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相通,強調換位思考的處世哲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北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寶賄備極補代不羞見不子藏否長韻蟬嫣宸矚尺二寃家螭龍詞法慈念聰辯誕曜撢子大早東郭之疇敦煌變文绯魚袋風日賦得拂掠搆禍鴻歸戒刀戒詩竭心九回曲輪對冒地薩怛嚩密劄劄摩诘牧夫鬧台濃豔披帛強自取折遣員清恪岨深善月少商蜃蛤聖木笙磬同音攝影貪潤騰跣天災地妖拓造外仆尉他下哺遐風仙材象王嚣競熙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