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的訓導。《書·君陳》:“爾惟弘 周公 丕訓。” 孔 傳:“當闡大周公之大訓。”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朕奉若丕訓,憲章前式。” 唐 元稹 《授李绛檢校右仆射兼兵部尚書制》:“予小子銘鏤丕訓,夙夜求思。” 宋 宋祁 《代楊郓州謝上表》:“臣敢不内循丕訓,上體寶慈?”
“丕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丕訓”指重大的訓導,由“丕”(意為尊貴、宏大)和“訓”(教導、規範)組合而成,強調權威且重要的教誨。
詞義解析
典故與背景
據傳古代貴族“丕”因從小接受嚴格的道德規範教育,最終成為德才兼備之人,後人以此引申“丕訓”代指正确教導的典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及唐代文集。
《丕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威嚴的訓詞、法令。它表示對人們的告誡、規勸和教訓,通常用于指導人們的行為和行動。
《丕訓》由兩個部首組成:一字部首丶和言字底部。丶部表示獨立,言部表示與訓詞有關。
它的總筆畫數為6畫。
《丕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經文中,它是佛教譯經用的梵文中的一個詞語的漢譯。繁體字為「丕訓」。
在古代,「丕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寫作「丕訓」或「丕訊」。
1. 政府頒布了丕訓,規範了市民的行為。
2. 這位長者以丕訓開導年輕人的人生。
- 丕訓制度
- 丕訓精神
- 丕訓政策
- 丕訓教育
近義詞:誡詞、訓示、訓令、禁令
反義詞:獎勵、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