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擔憂;消除雜念。《孔叢子·答問》:“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息慮也。” 唐 呂岩 《沁園春》詞:“不在勞神,不須苦行,息慮忘機合自然。”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他一直獨住一間屋子;這非常適宜于靜心息慮。”
“息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lǜ,其核心含義是消除内心的擔憂或雜念,以達到平靜或專注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拆分
基本定義
指主動消除雜念、擔憂或煩惱,常用于描述專注、修心或放松的情境(、)。
古籍文獻
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滬江詞典、詩詞古文網)。
《息慮》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消除顧慮、放下煩惱。它包含兩個部分:「息」和「慮」。
「息」的部首是「心」,它由10個筆畫組成。
「慮」的部首是「虍」,它由6個筆畫組成。
《息慮》的字面意思是消除煩惱,解除心中的顧慮。它的含義主要源于佛教思想,強調通過修行、放下負面情緒來達到内心的平靜與安甯。
《息慮》的繁體字為「息慮」。
在古代,「虍」的寫法有時會被替換為「慮」的上半部分,寫作「思」。因此,《息慮》在古代有時也寫作「息思」。
1. 他努力工作,希望能夠在工作上消除自己的息慮。
2. 我在禅坐中學會了如何息慮,保持内心的甯靜。
1. 安息:指内心平靜安定。
2. 脫慮:指消除煩惱,解除心中的顧慮。
3. 心事重重:表示心中有很多煩惱或顧慮。
1. 解憂:與「息慮」的意思相似,指解除憂慮,撫平煩惱。
2. 解脫:表示從煩惱、束縛中解脫出來。
1. 糾結:指為一件事而煩惱不已,陷入困境。
2. 憂慮:與「息慮」相反,表示擔心、煩惱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