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的意思、古今圖書集成的詳細解釋
古今圖書集成的解釋
原名《古今圖書彙編》。類書名。清康熙年間陳夢雷等原輯,雍正年間蔣廷錫等奉雍正帝命重輯,并改現名。全書一萬卷,目錄四十卷,約一億六千萬字。分六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按彙考、總論、圖表、列傳、紀事等貫串中國曆代史料和有關人物。有1934年中華書局影印縮印本和1986年縮印本。
詞語分解
- 古今的解釋 古代和現代古今差異詳細解釋古代和現今。《禮記·三年問》:“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唐 杜甫 《登樓
- 集成的解釋 總體;尤指知識的或證據的詳細解釋聚合而成。多指彙集諸家著作而成叢書。 清 蔣廷錫 《<古今圖書集成>告竣恭進表》:“惟圖書之鉅冊,為 聖祖 所集成。”如:《諸子集成》。
網絡擴展解釋
《古今圖書集成》是中國清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的信息,以下是詳細解釋:
1.編纂背景與曆史
- 發起與編纂:由康熙帝第三子胤祉主持,陳夢雷等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開始編纂,原名《文獻彙編》或《古今圖書彙編》。雍正繼位後,蔣廷錫等人奉命重輯,最終于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曆時28年。
- 命名與欽定:康熙帝賜名,雍正帝作序并定名《古今圖書集成》,冠以“欽定”之名。
2.結構與規模
- 整體框架:全書分為6編(彙編)、32典、6117部(不同來源統計略有差異,如6109部)。
- 内容編排:每部包含“彙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等分類,涵蓋天文、地理、人文、經濟、醫藥等學科。
- 體量:共1萬卷,目錄40卷,約1.6億字,分裝5020冊、520函。
3.内容特點
- 百科全書性質:包羅萬象,涉及天文星象、山川地理、典章制度、文學藝術、農桑醫藥等,被譽為“古代資料文獻的寶庫”。
- 文獻價值:保存了大量佚失古籍的零散内容,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資料來源。
4.版本與流傳
- 早期版本:雍正六年以銅活字印刷,1934年中華書局影印縮印,1986年再次縮印。
- 現代整理:2012年廣陵書社出版160冊本,便于學術研究。
5.曆史地位
- 類書之最:規模遠超《永樂大典》,是中國現存最大、分類最細的類書。
- 國際影響:18世紀傳入歐洲,被西方學者稱為“康熙百科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是清代文化工程的巅峰之作,兼具文獻保存與學術研究價值,其系統性和完備性對後世影響深遠。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或中華書局版本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