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聳入雲天。極言其高。 唐 王績 《古意》詩之二:“竹生 大夏 谿,蒼蒼富奇質。緑葉吟風勁,翠莖犯霄密。”
“犯霄”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存在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指物體高聳入雲,形容極高。這一解釋源自唐代王績的《古意》詩,其中“翠莖犯霄密”描述竹子的莖幹直插雲霄。
示例:
個别資料提到“犯霄”可比喻人的行為舉止出格、違反常理,可能因“犯”有觸犯之意,“霄”代指天或常規,組合後引申為越界行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謹慎使用。
在古文或詩詞鑒賞中,“犯霄”通常取第一種含義(高聳入雲);若用于現代語境形容行為,需結合上下文确認是否合理。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辭典釋義。
《犯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突破自身限制,才能顯露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形容人的才華超群或突出出衆。
《犯霄》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犯"字由字部分和犬部分構成,總計3個筆畫;"霄"字由字部分和雨部分構成,總計17個筆畫。
《犯霄》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喻老》篇:“犬馬之勞,豈非世日夜之常行,民所長養乎哉?設天下人一旦規活車,委之于市,犬馬之勞當不行也。是巧士之爾也。人皆懷才而不遇,盜跖之志,不過之乎哉?被發左衽,被而不知,說者弗許也。知人則能知其變,狀者将可成矢石之計。世人未犯雷霄者,不足以知巧拙之分也。”
《犯霄》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犯霄」。
在古時候,「犯霄」這個成語可以寫作「犯霄九萬丈中」。
他的演技出衆,突破了以往的表演局限,真是犯霄了!
犯罪、犯錯、犯規、犯難、犯愁
沖天、超凡、出類拔萃、卓越
平庸、普通、平凡、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