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傍晚的天空。 唐 王昌齡 《潞府客亭寄崔鳳童》詩:“秋月對愁客,山鐘搖暮天。” 唐 顧非熊 《成名後将歸茅山酬群公見送》詩:“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 嫦娥 正在看着圓窗外的暮天。”
(2).指傍晚的天氣。 宋 沉遘 《五言次韻和景彜<秋興>》:“暑隨朝雨盡,涼入暮天多。”
“暮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時間指向
特指日落時分或黃昏到夜晚的過渡階段,常與自然景象結合,如“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暮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進行詳細解釋。
暮天即指傍晚,從午後開始到日落之間的時間段。暮天一詞形象地描述了白天轉向黑夜時的景象。
暮字由日部和莫部組成,日字是主要部首,莫字則為輔助部首。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天字由一主部首組成,即大部,它總共有4個筆畫。
《暮天》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詩詞中,經常使用暮天來描繪黃昏時的美麗景色。
《暮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暮天」。
在古代,暮字的寫法較為簡潔。通常以「日」字加上左邊的「目」字寫成。天字則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
1. 暮天下,烏雲密布,太陽悄悄地隱沒在地平線上。
2. 我愛踏着暮天的餘晖,在海邊散步。
組詞中常以「暮」作為詞根,來形成其他詞語,如:
1. 暮年:指人到了晚年的時期。
2. 暮色:指夜幕降臨時的顔色。
與暮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黃昏、傍晚、日暮等。
與暮天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朝霞,即清晨初升的太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