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蓬艾的意思、蓬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蓬艾的解釋

(1).蓬蒿與艾草。亦泛指叢生的雜草。《墨子·旗幟》:“蓬艾有積。” 宋 蘇舜欽 《獵狐篇》:“何暇正丘首,腥臊滿蓬艾。” 清 顧炎武 《将遠行作》詩:“收身蓬艾中,所至若窮途。”

(2).指草野;民間。《宋書·傅亮傳》:“重明照蓬艾,萬品同率由。” 清 侯方域 《陳其年詩序》:“ 吳 趨諸君即數十年來更變疊出,而猶存乎蓬艾之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蓬艾”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蓬”和“艾”兩種植物名稱組合而成,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常被使用,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蓬:指蓬草,又稱“飛蓬”、“轉蓬”。是一種常見的野草,菊科植物,其特點是:
    • 形态:莖葉散亂,秋枯根拔,風卷而飛。
    • 特性:生命力頑強,常生長于荒野、路邊,但質地輕飄,易隨風飄轉。
    • 引申義:常象征漂泊不定、行蹤無定、卑微或荒涼。如成語“蓬頭垢面”、“飛蓬隨風”。
  2. 艾:指艾草,菊科蒿屬植物。
    •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香氣,葉羽狀分裂。
    • 特性:在古代用途廣泛,可入藥、灸療、驅蟲、祭祀,也常被視為雜草。
    • 引申義:常與蓬草并提,象征荒蕪、低賤、普通或未被重視的事物。有時也取其香氣代表美好(如“少艾”指年輕美女),但與“蓬”組合時多取荒蕪義。

二、合成詞“蓬艾”的含義 “蓬艾”作為一個固定詞組,其核心含義并非指具體的兩種植物,而是取其共同特征和象征意義:

  1. 泛指雜草、荒草:指生長在荒野、無人打理、低賤普通的野草。這是其最基礎的含義。
    • 例證:王逸在注釋《楚辭·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時提到:“言楚國戶服白蒿,滿其要帶,以為芬芳,反謂幽蘭臭惡,為不可佩也。以言君親愛讒佞,憎遠忠直,而不肯近也。”雖未直接說“蓬艾”,但“艾”在此處即被視為賤草,與香草(幽蘭)相對。這種香草惡草(含艾)的對比,是理解“蓬艾”象征意義的基礎。
  2. 象征荒蕪、偏僻、未開化之地:因蓬艾叢生之處,常是人迹罕至或廢棄荒涼的地方。
    • 例證:漢代王褒《九懷·尊嘉》:“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鉛刀厲禦兮,頓棄太阿。骥垂兩耳兮,中坂蹉跎。蹇驢服駕兮,無用日多。修潔處幽兮,貴寵沙劘。鳳皇不翔兮,鹑鴳飛揚。乘虹骖蜺兮,載雲變化。鹪明開路兮,後屬青蛇。步驟桂林兮,超骧卷阿。丘陵翔舞兮,谿谷悲歌。神章靈篇兮,赴曲相和。餘私娛茲兮,孰哉複加。還顧世俗兮,壞敗罔羅。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沱。”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蓬艾”,但描繪的“瓦礫”、“鉛刀”、“蹇驢”、“鹑鴳”等意象與“修潔處幽”、“鳳皇不翔”形成對比,其意境與“蓬艾”象征的荒蕪、被棄置相似。後世常用“蓬艾之間”指代荒僻之處。
  3. 喻指卑微、低賤、被忽視或蒙蔽的事物或人:這是其最重要的引申義和象征義。蓬艾被視為平凡、低賤的野草,與香草(蘭、蕙等)相對,常用來比喻小人、奸佞、卑微者或被世俗埋沒的賢才。
    • 經典例證:屈原《楚辭·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蕭艾”即蒿艾之類,與“蓬艾”意近)。王逸注曰:“言蘭芷之草,變易其體而不複香……荃蕙化而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更為小人,忠信更為佞僞。” 這裡明确将“蕭艾”與變節的小人、佞僞相聯繫。
    • 引申用法:後世常用“蓬艾”喻指:
      • 卑微低賤的地位或身份。
      • 被世俗埋沒的賢才或高潔之士(自喻或他喻)。
      • 蒙蔽賢明的奸邪小人。
      • 污濁惡劣的環境。

三、總結 “蓬艾”一詞,源于兩種常見的野草“蓬”與“艾”。其基本義指叢生的雜草或荒蕪之地。在文化象征層面,尤其在受《楚辭》香草美人傳統影響的文學作品中,“蓬艾”常作為香草(如蘭、蕙)的對立面,喻指低賤、卑微、荒蕪、被忽視或被奸邪(小人)占據的環境或狀态。它承載了古人對于環境、社會地位、人格品性的價值判斷和隱喻。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對“蓬”、“艾”、“蓬艾”等詞條有詳細釋義及書證。(注:權威工具書,但網絡公開訪問受限。可查閱紙質版或授權數據庫如“漢典”等,此處無法提供直接鍊接)。
  2. 《楚辭章句》(漢·王逸注):對《離騷》中“蕭艾”等意象的注釋是理解“蓬艾”象征意義的關鍵源頭。(古籍,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網站查閱原文:https://ctext.org, 搜索“離騷”及相應詩句)。
  3. 王褒《九懷·尊嘉》:漢代辭賦,其意象運用體現了與“蓬艾”相似的象征環境。(古籍,來源同上)。

網絡擴展解釋

“蓬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植物層面的本義
    指蓬蒿與艾草,常泛指叢生的雜草。例如《墨子·旗幟》中記載“蓬艾有積”,描述雜草堆積的場景。這一用法在古詩文中較為常見,如宋代蘇舜欽《獵狐篇》用“腥臊滿蓬艾”形容荒蕪雜亂的環境。

  2. 社會層面的引申義
    借指草野、民間,與“朝堂”形成對比。例如《宋書·傅亮傳》提到“重明照蓬艾”,暗喻帝王恩澤遍及民間;清代侯方域的詩文也以“蓬艾”代指遠離權勢的平凡境地。

補充說明:
“蓬”本為一種莖葉散亂的野草(如飛蓬),後衍生出“松散、雜亂”之意;“艾”則是一種可入藥的芳香草本植物,亦有“終止”“年老”等引申義(如成語“方興未艾”)。兩者組合後,既保留植物特性,又通過文學化表達拓展出社會隱喻。

别人正在浏覽...

白丹并案兵嘩單于赤盡創辟川歸醇醴催并大阿哥盜道犢牧采薪法律責任棼乘風路服刑圪擠個舊市更元構天挂緑毫不氣餒鴻鶱呼喊火劫嬌艾勦殄佳壻激劇驚潮絶倫逸羣康衢歌狂渎礦冶靈居留爪蠻邸門插關兒面妝平志傾弛青春榮峻柔惠肉中刺銳進時代爽然自失水性楊花夙齡貪滿逃寵逖成體會銅魚符文帚下串宵柝協序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