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骖的意思、兩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骖的解釋

古代四匹馬拉車,在外側的兩匹馬稱“兩骖”。《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荀子·哀公》:“兩驂列,兩服入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骖"是古代車馬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駕車的四匹馬中位于外側的兩匹。《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駕車四馬中兩旁的馬",該解釋源自《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骖如舞"的鄭玄箋注。

從構詞法分析,"骖"本義指三馬駕車時位于兩側的馬,《說文解字》釋為"駕三馬也",後演變為四馬駕車制度的專稱。在周代禮制中,兩骖與兩服(中間兩馬)形成完整駕系,《周禮·夏官·校人》記載"四馬為乘",印證了這種配置的規範性。

文化内涵方面,兩骖在文獻中常象征秩序與協作。如《左傳·桓公三年》"曲踴三百,兩骖如組",通過骖馬整齊的步态暗喻軍事紀律。這種意象在《楚辭·九歌》"駕兩龍兮骖螭"中得到神話層面的拓展。

古文字學考證顯示,甲骨文"骖"字作,象三馬系轭之形。青銅器銘文中多見"骖乘"記載,如西周中期盠駒尊銘文,證實該制度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現代考古發現如安陽殷墟車馬坑,實物印證了四馬駕車的具體形制。

網絡擴展解釋

“兩骖”是古代車馬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四匹馬拉車時,位于外側的兩匹馬。與中間的兩匹馬(稱為“兩服”)形成對比,如《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描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體現外側馬匹的排列形态。

二、文獻出處

  1. 《詩經》例證
    “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說明兩骖像大雁飛行般整齊排列。
  2. 《荀子》記載
    《哀公》篇提到“兩驂列,兩服入廄”,進一步印證其位置與功能差異。

三、發音與結構

四、功能特點

兩骖因位于外側,常承擔轉向與平衡作用,而兩服(中間馬匹)主要負責牽引主力。這種分工在戰車或禮儀車駕中尤為重要。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漢典或《詩經》《荀子》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白舫砭石碧幕波色朝考赤刀辍耕辭領打卦德容得職彫鈲貳秩囮育飛五豐實貫木涵蓋賤宗鲛人積財截翦戒日饑寒交迫汲汲波波矜重扃鍵駏蛩刻谿浪子車老軍累祖卵彈琴鹿臡緑绮靡嫚溟沐民懸謬算木船排墜瞟眼潛狙潛寇佥同情熟親冒矢石三貞勝處十三篇試液太羹套頭鐵筆提命痛悼委頓巫祝閑口説閑話銷魂奪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