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母親和兒子。《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 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漢 祢衡 《鹦鹉賦》:“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 唐 白居易 《母别子》詩:“以汝夫婦新嬿婉,使我母子生别離。”《水浒傳》第二回:“﹝ 史進 ﹞説道:‘師父隻在此間過了,小弟奉養你母子二人,以終天年。’”
(2).本源。偏義複詞,偏于“母”。《朱子語類》卷三:“先儒言‘口鼻之噓吸為魂,耳目之聰明為魄也’,隻説得大概,卻更有個母子,這便是坎離水火,煖氣便是魂,冷氣便是魄。” 清 翟灏 《通俗編·母子》:“母子猶雲本元。今人多有此語,如所謂母子醬油之類。”
“母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釋:
母親與孩子的關系
指生物學或法律上的直系親屬關系,常見于描述母子間的養育、情感聯結。例如《左傳》中記載鄭莊公與母親武姜“遂為母子如初”,以及白居易《母别子》詩中的“母子生别離”。這一層含義在古今文獻中最為普遍,也是現代使用最廣泛的意義。
方言或文化引申義
在部分方言或特定語境中,可擴展為“本源”或“本金與利息”的比喻(如“母子錢”),但此類用法較為少見。
情感紐帶與影響
母子關系被認為是最基礎的親子關系之一。心理學研究指出,母親的情感狀态和互動模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健康與社交能力。例如榮格曾提出,母子關系是成年後建立親密關系的原型。
文化象征
中國文化中常用“母子扣”“母子連心”等意象,隱喻緊密不可分的聯繫。這類表達強調母親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對子女價值觀的塑造作用。
“母子”既是一個具體親屬關系的指稱,也承載着文化、心理層面的豐富内涵。如需更深入探讨母子關系的動态發展,可參考家庭研究或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文獻。
《母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母親和兒子,是一種親屬關系的稱呼。
《母子》是由部首“毋”和“子”組成的。其中,“毋”是表示禁止、不做的意思,它的發音為“wú”;“子”表示兒子,它的發音為“zǐ”。
拆分後,《母子》共有6個筆畫,《母》部分有4個筆畫,而《子》部分有2個筆畫。
《母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它是由象形文字進一步演變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母子》的寫法一般保持不變,仍然是“母”和“子”兩個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包括《母子》這個詞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有的時候“母”字會寫成形狀稍微不同的“艹”,而“子”字也會寫成與現代有所不同的形狀。
1. 他是我母親親手撫養長大的母子之間倍感親密。
2. 母子之間的愛是無私的,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3. 這對母子關系非常緊密,彼此之間都表現出深厚的感情。
1. 母愛: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
2. 子女:兒子和女兒的總稱。
3. 母孕:指孕育孩子的母親。
親子、母女、父子。
父子、父女、父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