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本謂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漢書·李尋傳》:“聖人承天,賢賢易色,取法於此。” 顔師古 注:“賢賢,尊上賢人。易色,輕略於色,不貴之也。”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我卻待‘賢賢易色’将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來。”《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公子此時,一來心裡不安,二來有些發訕,三來也未免動了點兒賢賢易色,滿面周身鬧了個難的神情兒,共總沒得什麼話。”
“賢賢易色”出自《論語·學而》,是子夏提出的道德準則,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原初語境
在《論語》中,子夏将“賢賢易色”與侍奉父母、君主、交友等行為并列,強調内在品德優先于外在表現。傳統注疏多認為此處特指夫妻關系,即選擇配偶應重視德行而非容貌。
引申含義
後世擴展為一種普世價值觀:尊重賢德之人,克制對表象(如美色、物質)的過度追求。如《漢書》引用此語時,已将其升華為治國用人之道。
該成語至今仍被用于倡導注重内在修養、樹立正确價值觀,尤其在物質化社會中,提醒人們避免過度追求外在浮華。
如需進一步考證不同注解,可參考《論語》注疏典籍或權威詞典(如、5、7來源)。
《賢賢易色》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崇尚美貌容易被外貌所迷惑的人性缺陷。這個成語是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賢”,“賢”,和“易色”。
下面是對這些字的解釋: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本叫做《封神演義》的文學作品。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名叫妲己的美麗女子,她以她的美貌迷惑了各位君主,并引起了戰亂和國家的覆滅。妲己成為了一個賢賢易色的形象的象征。
有時候,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賢”字可以寫作“賢”,而其他字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賢”字的寫法在古代可以寫作“玄”,而“贲”。”易”的古代寫法可以是“亦”。而“色”字的寫法在古代可以是“色”或“采”。
這是一個使用“賢賢易色”的例句:“他一直被那些表面光鮮亮麗的人所吸引,卻不知道他們可能是賢賢易色的人。”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賢人、賢能、變色、易變、易容。
一些近義詞是:以貌取人、貌合神離、浮光掠影。
一些反義詞是:審美疲勞、遠見卓識、不拘外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