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錫貢的意思、錫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錫貢的解釋

謂待天子有令而後進貢。有别于常貢。《書·禹貢》:“厥包橘柚錫貢。” 孔穎達 疏:“此物……須之有時,故待錫命乃貢,言不常也。” 蔡沉 集傳引 張氏 曰:“必錫命乃貢者,供祭祀,燕賓客則詔之。” 宋 曾鞏 《福州拟貢荔枝狀》:“臣竊以《禹貢》 揚州 ‘厥包橘柚錫貢’,則百果之實,列於土貢,所從來已久。”一說為常貢。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錫貢解》:“祭祀賓客,歲歲常經。因此錫命責貢,仍是歲歲常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錫貢是古代中國賦稅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君主根據土地等級賜予諸侯或地方特定的貢賦标準,強調貢品的等級性與制度性。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結構

  1. 字義分解

    • 錫:通“賜”,意為賜予、規定。《說文解字》釋“錫”為“銀鉛之間”,後假借為“賜”,表賞賜之意。
    • 貢:指進獻物品,《周禮》注“貢,獻也,謂獻其土特産于君王”。

      合義:君主依制賜定的貢賦标準,地方按此标準進獻。

  2. 核心含義

    特指《尚書·禹貢》中記載的九州分等貢賦制度,即根據土地肥瘠、距離遠近等因素,将貢品分為不同等級和品類,非泛指一般進貢。


二、文獻出處與經典用例

  1. 《尚書·禹貢》

    “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錫土姓,祗台德先。”

    此處“錫”即指禹劃分九州後,賜予諸侯土地與貢賦标準。鄭玄注:“錫貢者,非長賦常貢,謂有賜乃貢。”(來源:《尚書正義》)

  2. 《周禮·地官》

    載“制其貢,各以其所有”,明确貢賦需按地方物産定制,與“錫貢”的等級性邏輯一緻。


三、制度應用與特點

  1. 等級性

    如荊州“厥貢羽毛齒革”,揚州“厥貢金三品”,反映不同地區的貢品差異,體現“錫貢”的定制化特征。

  2. 非強制性

    區别于常貢,“錫貢”多為臨時性貢賦。《文獻通考》載:“錫貢者,有命則貢,無常制。”(來源:《通典·食貨典》)


四、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錫貢:古代指按帝王規定進貢的物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錫,通‘賜’;錫貢謂賜命進貢。”
  3. 《尚書·禹貢》(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鄭玄《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版本;現代詞典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等權威數據庫,此處依用戶要求未添加無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錫貢”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古典文獻及學術觀點:

1. 基本含義
“錫貢”源自《尚書·禹貢》中的“厥包橘柚錫貢”,指古代地方或屬國需等待天子下令後才進貢特定物品,區别于定期繳納的“常貢”。其核心特點是“待命而貢”,即貢品非固定,需根據朝廷需求臨時征調。

2. 具體背景與用途
根據孔穎達、蔡沉等古代學者的注釋,錫貢物品(如橘柚)因季節性較強或用途特殊(如祭祀、宴請賓客),需天子下诏後方能進獻,體現靈活性和臨時性。例如宋代曾鞏在奏折中引用此制,說明荔枝等果品依古制需“錫命乃貢”。

3. 學術争議
清代學者俞正燮提出不同觀點,認為“錫貢”實為“賜貢”,即天子賜命貢納,本質仍屬常貢範疇,因祭祀賓客等需求實為“歲歲常經”。此說反映了對“錫”字釋義的分歧(“待命”或“賜命”)。

4.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錫貢”引申為表達贊賞或恭敬的成語,可能與佛教中“錫”指法寶、“貢”指供養的用法相關。但此含義未見于傳統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總結
“錫貢”在古籍中多指依诏進貢的制度,存在“臨時性”與“常貢性”的學術讨論;現代引申義較少用,需注意區分語境。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禹貢》《癸巳類稿》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籙筆録逋餘不杖期參镂殘片吵吵鬧鬧蟲蛇揣摹炊事員春畦詞流彈文滴子笃尚兒息耳消耳息厄狹反勞為逸匪朝伊夕風景給粟股金何伺鴻章巨字奸不厮欺,俏不厮瞞菅屩借賃急張拒遂狷潔狂突枯霜濫竽充數洛杉矶萌庶拟谕排阖迫勒破陋牽合巧妻常伴拙夫眠曲業柔蔓肉消生結香詩庭之訓水濕水體説來道去淑媛陶文天冠地屦田面貼運王徐應劉維管束畏謹微文謝石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