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锡贡的意思、锡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锡贡的解释

谓待天子有令而后进贡。有别于常贡。《书·禹贡》:“厥包橘柚锡贡。” 孔颖达 疏:“此物……须之有时,故待锡命乃贡,言不常也。” 蔡沉 集传引 张氏 曰:“必锡命乃贡者,供祭祀,燕宾客则詔之。” 宋 曾巩 《福州拟贡荔枝状》:“臣窃以《禹贡》 扬州 ‘厥包橘柚锡贡’,则百果之实,列於土贡,所从来已久。”一说为常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锡贡解》:“祭祀宾客,岁岁常经。因此锡命责贡,仍是岁岁常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锡贡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君主根据土地等级赐予诸侯或地方特定的贡赋标准,强调贡品的等级性与制度性。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结构

  1. 字义分解

    • 锡:通“赐”,意为赐予、规定。《说文解字》释“锡”为“银铅之间”,后假借为“赐”,表赏赐之意。
    • 贡:指进献物品,《周礼》注“贡,献也,谓献其土特产于君王”。

      合义:君主依制赐定的贡赋标准,地方按此标准进献。

  2. 核心含义

    特指《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等贡赋制度,即根据土地肥瘠、距离远近等因素,将贡品分为不同等级和品类,非泛指一般进贡。


二、文献出处与经典用例

  1. 《尚书·禹贡》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锡土姓,祗台德先。”

    此处“锡”即指禹划分九州后,赐予诸侯土地与贡赋标准。郑玄注:“锡贡者,非长赋常贡,谓有赐乃贡。”(来源:《尚书正义》)

  2. 《周礼·地官》

    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明确贡赋需按地方物产定制,与“锡贡”的等级性逻辑一致。


三、制度应用与特点

  1. 等级性

    如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扬州“厥贡金三品”,反映不同地区的贡品差异,体现“锡贡”的定制化特征。

  2. 非强制性

    区别于常贡,“锡贡”多为临时性贡赋。《文献通考》载:“锡贡者,有命则贡,无常制。”(来源:《通典·食货典》)


四、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锡贡:古代指按帝王规定进贡的物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锡,通‘赐’;锡贡谓赐命进贡。”
  3. 《尚书·禹贡》(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郑玄《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版本;现代词典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等权威数据库,此处依用户要求未添加无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锡贡”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古典文献及学术观点:

1. 基本含义
“锡贡”源自《尚书·禹贡》中的“厥包橘柚锡贡”,指古代地方或属国需等待天子下令后才进贡特定物品,区别于定期缴纳的“常贡”。其核心特点是“待命而贡”,即贡品非固定,需根据朝廷需求临时征调。

2. 具体背景与用途
根据孔颖达、蔡沉等古代学者的注释,锡贡物品(如橘柚)因季节性较强或用途特殊(如祭祀、宴请宾客),需天子下诏后方能进献,体现灵活性和临时性。例如宋代曾巩在奏折中引用此制,说明荔枝等果品依古制需“锡命乃贡”。

3. 学术争议
清代学者俞正燮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锡贡”实为“赐贡”,即天子赐命贡纳,本质仍属常贡范畴,因祭祀宾客等需求实为“岁岁常经”。此说反映了对“锡”字释义的分歧(“待命”或“赐命”)。

4.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辞书(如查字典)将“锡贡”引申为表达赞赏或恭敬的成语,可能与佛教中“锡”指法宝、“贡”指供养的用法相关。但此含义未见于传统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总结
“锡贡”在古籍中多指依诏进贡的制度,存在“临时性”与“常贡性”的学术讨论;现代引申义较少用,需注意区分语境。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禹贡》《癸巳类稿》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表蕝别有风趣嘈嘈切切差落插屏怛怛丹书铁券东家女兜笼断球烦扰番戍非偶丰腹服帖负倚高粱酒工时怪论裹头内人虾蟆子好生之德鸿绩訇磤贿漏火轮火浴建定掎扢锦鳞刻镂苦大仇深两礼例差离珂洛浦麻实某子啮臂盟千年润浅笑起痼契末穷乡区公所戎陈射电天文学渗人慑屈蚀本生意食万羊素腕滩工讨呵欠腾霄颓鬟腿腕子望雅闲言赘语闲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