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給粟的意思、給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給粟的解釋

發給糧食。《新唐書·食貨志三》:“ 關中 為 吐蕃 蹂躪者二十年矣,北至 河曲 人戶無幾,諸道戍兵月給粟十七萬斛,皆糴于 關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給粟”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動詞“給”和名詞“粟”構成。《漢語大詞典》釋為“供給谷物”,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給”本義為“供應”,《說文解字》注“相足也”,指滿足需求;“粟”特指未去殼的小米,後引申為糧食統稱。《周禮·地官·倉人》有“掌粟入之藏”的記載,印證其作為基本食糧的地位。

二、曆史用例 該詞多用于赈災語境,如《宋史·食貨志》載“歲饑,發廪給粟”,指官府開倉救濟災民。明代《荒政考》詳述“給粟之法,視口授糧”,體現古代社會保障制度。

三、現代延申 在文獻研究中,“給粟”可指代古代賦稅制度,如《新唐書·食貨志》所述“戶稅給粟”,反映唐代以實物納稅的特征。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在曆史文獻學、古代經濟研究中仍屬專業術語。

(注:因文獻數據庫訪問權限限制,具體引文頁碼暫缺,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相關史志)

網絡擴展解釋

“給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給粟(拼音:gěi sù,注音:ㄍㄟˇ ㄙㄨˋ)的字面意思是“發給糧食”,指官方或上級向特定對象(如士兵、百姓)分發糧食作為供給。例如《新唐書·食貨志三》記載:“諸道戍兵月給粟十七萬斛”,即唐代戍邊士兵每月需發放十七萬斛粟米。


二、背景延伸

  1. 曆史用例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與赈災、軍需相關。如唐代關中地區因戰亂導緻糧食短缺,官府需從外地采購粟米發放給戍邊軍隊。

  2. 字詞解析

    • “粟”:指小米,古代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泛指谷物(如稻、麥等)。
    • “給”:此處讀作“gěi”,意為交付、供給,而非“jǐ”(自給自足中的“給”)。

三、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給粟”可引申為“給予幫助或賞賜”,可能與曆史典故相關,例如孟嘗君救濟窮人的故事。但這一解釋在權威古籍中較少直接體現,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總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折百職暴燥麤弱登簿等差級數鬥宮扼吭拊背恩好放包袱非乃風領斧木告止幡骨雕好日紅牌還原染料戛服賈生淚駕頭擠進鞫決軍笳空勤苦痛袴腰帶練兒媒婦廟宇明導魔駝木蘭舟腦袋瓜女婿爬蟲拍鞑乾昧器材棄割青绶柔遠能迩瑞鴨弱不勝衣森疎石鼠市作順風使船暑绤泰交桃竹特筆騰秀聽神經拖拉往誨為從幄卧五位缾享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