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固的大盾牌。《韓非子·難二》:“ 趙簡子 圍 衛 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簡子 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戰大勝。” 王先慎 集解:“犀,堅也。”
“犀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犀橹”指堅固的大盾牌,主要用于戰争中的防禦。該詞由“犀”(象征堅固)和“橹”(盾牌)組合而成,強調其材質的強韌。
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難二》,記載了趙簡子圍攻衛國時使用“犀楯、犀櫓”作為防禦工具的故事。文中提到,趙簡子最初躲在盾牌後指揮,士兵士氣低落;撤去盾牌後,士兵因感受到危險而奮勇作戰,最終獲勝。
字詞解析
曆史應用
作為冷兵器時代的典型防禦裝備,“犀橹”多用于城池攻防戰,常與“楯”(小盾)配合使用,保護士兵免受遠程武器傷害。
其他關聯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文化背景,可參考《韓非子》原文及古代軍事類文獻。
《犀橹》(xī lù)是一種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語,它的具體意思在不同的文獻中有所差别。一般而言,犀橹指的是一種用犀牛角或檀木制成的長杆,通常用于戰争或狩獵等活動中扛起旗幟、攜帶旌旗。這個詞語也可以引申為拿旗幟或旌旗。
犀橹的部首是犭(shǒu)和木(mù),其中犭是用來表示“犬”的部首,木則表示“木材”的意思。通過部首的組合,可以大緻推測出犀橹與犬有關,并且可能是一種與木材相關的物品。
關于犀橹的具體筆畫數目,則需要查看字典或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犀橹這個詞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首次出現于《莊子·列禦寇》篇。在此文獻中,犀橹被稱為尚旋。
犀橹的繁體為犀櫓。這是因為犀橹筆畫較多,所以在繁體字中,使用了更複雜的字形表達。
犀橹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因為漢字的形态演變隨着時間發展而變化。但一般來說,在古代文獻中所見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如果有特殊的寫法變化,需要具體查找相關古籍以獲得準确信息。
1. 他手持犀橹,指揮着士兵前進。
2. 部落的首領揮舞着犀橹,引領着人們慶祝勝利。
犀橹的組詞可以通過結合其他詞語進行構造。例如:犀橹杆、犀橹旗。
與犀橹相關的近義詞可能有:旌旗、兵器。
犀橹的反義詞可以從使用背離犀橹的活動或物品中尋找,如:戰争、農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