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建安 七子中之 王粲 、 徐幹 、 應瑒 、 劉桢 的并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暨 建安 初,五言騰踴。 文帝 陳思 ,縱轡以騁節, 王 徐 應 劉 ,望路而争驅。”
“王徐應劉”是漢語中對漢末建安時期四位文學家的合稱,具體指王粲、徐幹、應玚、劉桢。此稱呼源于曹丕《典論·論文》中“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玚、東平劉桢”的記載,後世常以“王徐應劉”代指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代表人物。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以辭賦見長,代表作《登樓賦》被譽為“魏晉賦首”,其作品情感沉郁,語言精煉。曹植稱其“文若春華,思若湧泉”(《王仲宣诔》)。
徐幹(170-217):字偉長,北海郡人,擅長哲學與詩歌,所著《中論》闡發儒家思想,被曹丕評為“懷文抱質,恬淡寡欲”(《與吳質書》)。
應玚(?-217):字德琏,汝南南頓人,以五言詩著稱,風格清麗婉約,鐘嵘《詩品》評其詩“華靡可諷味”。
劉桢(?-217):字公幹,東平甯陽人,以剛健質樸的詩風聞名,曹丕贊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典論·論文》)。
四人均活躍于建安年間(196-220),其創作體現了“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對後世五言詩發展影響深遠。現代學者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指出:“王徐應劉的文學實踐,标志着文人詩從樂府民歌中獨立,形成個性化抒情傳統。”
“王徐應劉”是漢末建安時期四位文學家的合稱,具體指王粲、徐幹、應玚(yáng)、劉桢。他們均屬于“建安七子”成員(另三人為孔融、陳琳、阮瑀)。這一稱謂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原文提到:“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争驅”,用以描述他們在五言詩創作上的活躍與成就。
若需進一步了解建安文學或具體作品,可參考《文心雕龍》或《昭明文選》等文獻。
鼇署百獸率舞北朔辯誣萹茿兵鋒長存誠虔垂螺杵杖從繩單介電飯鍋點觑東奔西逃拊愛庚甲瑰望骨嵓嵓孤掌害釱煥明花信風花燭枷鐐交佩雞腸狗肚敬辭進前謹惜舊逋擠壓克盡厥職雷起兩閨立地書廚遴材靈花龍門秘儀幕僚難人牆藩硗秃氣局曲鳝删定伸頭舒齊熟套子私逮湯方踢秃同等對待同年托疾玮瓌險戲消場饩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