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餘的意思、逋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餘的解釋

拖欠未清。《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本始 中,郡國大旱, 宣帝 下詔除民租。今聞所在逋餘尚多,守宰嚴期,兼夜課切,新稅6*力尚無從,故調於何取給?”《陳書·高祖紀下》:“晚訂軍資未送者竝停,元年軍糧逋餘者原其半。”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逋餘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逋餘(bū yú)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逋”與“餘”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個單字的釋義及古籍用例綜合分析:

  1. 逋(bū)

    本義指逃亡、拖欠。《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拖延、欠負。如《漢書·昭帝紀》載“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其中“逋”即指拖欠賦稅。

  2. 餘(yú)

    原意為豐足、剩餘。《說文解字》注“餘,饒也”,後引申為遺留、多餘之物。如《左傳·莊公十年》“其餘不足觀也已”,此處“餘”表剩餘部分。

逋餘的複合含義:

該詞多見于唐代文獻,特指因逃亡或拖欠導緻的賦稅積欠。例如《新唐書·食貨志》載:“州縣迫促,民多逋餘。”此處指百姓因賦稅繁重逃亡,導緻官府稅收積欠未清。其核心含義強調因逃避而産生的遺留負擔,多用于財政或律法語境。

古籍例證:

音韻與結構:

“逋餘”屬平聲疊韻詞(中古音:逋 puo,餘 jɨo),二字聲母同為唇音,形成音韻呼應,符合古漢語複合詞的構詞特點。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對“逋”“餘”的釋義。
  2. 《新唐書·食貨志》(北宋·歐陽修等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唐會要》(北宋·王溥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4.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逋餘”詞條釋義。

    (注:古籍原文無公開電子鍊接,以上标注版本為學界通用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逋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拖欠未清的事物,多用于描述賦稅、債務等未及時結清的狀态。例如《南齊書》中提到的“逋餘尚多”,即指未繳清的賦稅仍有大量積壓。

2. 單字解析

3. 古籍用例

4.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僅見于特定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中。其含義可類比“積欠”“尾款未清”等當代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南齊書》《陳書》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驿闆帶北歌剝奪布局蹉蹋地楞洞庭湖平原多樣統一二婚郎發夢房中樂風囊鳳舍風詩馮文炳供求率藿囊講化儉觳翦平假人階除解組救駕連葉陵籍榴錦蟊螟缈缈靺韐帞頭募征格賠償蘋葲平雲魄門日落西山柔胎三杯兩盞衫帽贳廛時燠绶囊絲來線去松緊帶聳跼松喬蘇活塌岸鐵環銅荷通玄真經推及脫悶外邪武烈襄助憸巧霄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