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謹慎。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五:“ 紹聖 初,以詩賦為 元祐 學術,復罷之。 政和 中,遂著於令,士庶傳習詩賦者,杖一百。畏謹者至不敢作詩。”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 馮叔獻 ﹞屢為法官,臺察彈劾,不避權勢。時 高琪 當國,察其畏謹,數以公推考貴人,所拟輒稱旨。” 清 魯一同 《關忠節公家傳》:“公容貌如常人,悛悛畏謹,而洞識機要,口占應對悉中。”
“畏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小心謹慎,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辭海、線上詞典等來源。
畏謹是指對事物持有謹慎、小心的态度,常常出于對不确定性或可能出現的危險的預防和警戒的心态。一個畏謹的人會在行動前仔細權衡各種可能的後果,并采取謹慎的措施。
畏謹這個詞的部首是白字邊,共有11個筆畫。
畏謹是由“畏”和“謹”兩個字組成的。其中,“畏”表示恐懼,害怕;“謹”表示謹慎、小心。合起來表示對于事物持謹慎恐懼的态度。
畏謹的繁體字為「畏謹」。
在古時候,畏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較早的寫法中,「畏」可能會使用「癶」作為部首,而「謹」會使用「言」作為部首。
1. 他對每個決定都持畏謹的态度,以确保不會犯錯。
2. 面對未知的挑戰,她展現出一種畏謹卻又果斷的行動方式。
謹慎、小心、警惕
小心、謹慎、謹小慎微、戒備
大膽、放松、無憂無慮、輕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