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天壤之别,比喻兩者差别極大。《史記·日者列傳》:“夫蔔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忠義出天資》:“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屨乎!”
“天冠地屦”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iān guān dì j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比喻雙方地位、才能或品質等相差極大,如同天上的冠冕與地上的鞋子一般懸殊。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
“夫蔔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屦也。”
(意為:占卜若不準,不會失去米糧;但為君主謀劃若失策,則無處容身。兩者差距之大,如同天冠與地屦。)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5)提到該成語與戰國蘇秦、燕昭王的故事相關,但此說法未見于《史記》原文或其他高權威文獻,可能為後人附會,需謹慎采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天冠地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天上有冠冕,地上有履鞋,形容人的地位顯赫,受到衆人的尊崇和敬仰。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冠地屦》的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包括“天”、“冠”、“地”和“屦”。其中,“天”是上部部首,它的筆畫數為4;“冠”是冠部部首,它的筆畫數為9;“地”是土部部首,它的筆畫數為6;“屦”是屍部部首,它的筆畫數為7。
來源:
成語《天冠地屦》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蘇洵的《離騷序》中:“屈原發于天,賈誼發于人,韓愈發于地屦。”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并且被列入了《辭海》等辭書中。
繁體:
《天冠地屦》的繁體字為《天冠地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天冠地屧》。
例句:
他的職位高而受人敬仰,真可謂是天冠地屦。
組詞:
天宇、冠蓋、地位、履曆。
近義詞:
雲泥之别、高下立見。
反義詞:
井底之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