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五鐘 ”。為青鐘、赤鐘、黃鐘、景鐘、黑鐘五種。古代樂器。《管子·五行》:“昔 黃帝 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重心,三曰黃鐘灑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黑鐘隱其常。”《尚書大傳》卷一:“天子左五鐘,右五鐘。天子将出,則撞黃鐘,右五鐘皆應……入則撞蕤賓,左五鐘皆應。” 唐 張說 《享太廟樂章·太和》:“玉節《肆夏》,金鏘五鐘。”
見“ 五鐘 ”。
“五鐘”是古代中國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禮樂制度中的五種鐘,具體解釋如下:
“五鐘”指青鐘、赤鐘、黃鐘、景鐘、黑鐘五種不同顔色的鐘,屬于古代樂器,主要用于禮儀或政治活動。這一概念在《管子·五行》《尚書大傳》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五鐘的起源可追溯至黃帝時期,據傳為黃帝根據音律緩急所制,用于調和政治與自然秩序()。後世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含十二律半音體系)或可視為類似禮樂制度的實物體現()。
在詩詞中,“五鐘”常作為禮樂文化的象征出現,如南北朝江總《洛陽道》中的“長楸聽五鐘”,明代袁華詩“五鐘猶記地皇年”等()。
五鐘是古代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色與象征意義規範社會秩序。如需更詳細典籍原文或考古關聯,可參考《管子》《尚書大傳》或曾侯乙編鐘研究()。
五鐘(wǔ zh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五”和“鐘”兩個字組成。
拆解部首:五 (wǔ),鐘 (zhōng)
五:橫豎撇撇撇,共四畫
鐘:立雙曲鈎,共七畫
“五鐘”在古代指的是五種不同的古代樂器鐘,是用來測定時間和統一樂隊演奏的重要樂器。
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時間的詞語,後來又引申為整個古代樂曲的名稱。
「五鐘」是五鐘的繁體字。
古代漢字寫法中,“五鐘”曾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常見的有「伍鐘」、「五鍾」等。
1. 今天晚上我聽到了教堂的五鐘聲。
2. 五鐘的聲音在大廳中回蕩。
五更、五枚、五街、五弦
五聲
零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