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告其事而占卜吉兇。《左傳·昭公十二年》:“ 南蒯 枚筮之。” 杜預 注:“不指其事,汎蔔吉兇。” 孔穎達 疏:“枚,是籌之名也……此則不告筮者以所筮之事,空下一籌而使之筮。”
“枚筮”是一個古代占卜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學術觀點綜合解釋如下:
一、核心定義 指不明确告知占卜的具體事項,僅通過抽籤或籌策等工具進行吉兇預測的占卜方式。該詞由「枚」(木條/籌策)與「筮」(占卜)組合而成,強調以簡化的工具進行占卜。
二、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的「南蒯枚筮之」事件,杜預注明确指出這種方式「不指其事,汎蔔吉兇」,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為用籌策代替語言陳述占卜事項。
三、操作特點
四、學術價值 作為先秦占卜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古代「以簡馭繁」的占卜思維,對研究《周易》應用史及先秦社會風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枚筮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枚和筮。
枚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 9;筮的部首是 筮,筆畫數為 13。
枚筮最早出現在《禮記·祭統》中,意為祭祀時使用的木制禮器,用來蔔筮、占卜。後來,枚筮逐漸演變成指代蔔筮的一種方法。
在繁體字中,枚筮的寫法為「枚筮」,部首和筆畫與簡體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的寫法為例,枚的寫法為「木攴也,從木,爲赜(彬傳)枚(□爾況)從枚。」,筮的寫法為「身本自長悮訁從身氏聲。」
1. 在古代,祭祀時常使用枚筮進行占卜。
2. 他使用枚筮預測未來的命運。
枚筮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
作為占卜的一種工具,枚筮的近義詞可以是其他蔔筮工具,如龜蔔。
作為占卜的一種工具,枚筮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經過蔔筮的行動或不相信占卜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