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昧怠惰。《宋書·律曆志中》:“臣授性頑惰,少所關解。” 唐 杜牧 《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贈吏部尚書崔公行狀》:“復建立儒宮,置博士,設生徒,廩餼必具,頑惰必遷,敬讓之風,人知家習。” 明 方孝孺 《與盧編修希魯書》:“痛以禮義自繩約,既率己之頑惰,又以化頑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
“頑惰”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通常由“頑”和“惰”兩個語素組合而成,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并結合語境理解:
字義解析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批評性表述,例如描述某人“頑惰成性”,即強調其難以教化且不思進取的雙重缺點。由于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頑固不化”“懶散”等詞替代,因此“頑惰”的使用頻率較低。
注意點
由于未找到直接文獻例證(當前無相關搜索結果),以上分析基于字義和構詞邏輯推斷。若涉及具體文本,需結合原文語境進一步确認。
頑惰是指人們懶惰、不愛動腦、不願意付出努力的一種狀态或習慣。頑惰的人往往缺乏動力和意志力,它是一種消極的心态,阻礙了人們的進步和發展。
頑惰的拆分部首是頁,它的筆畫數為11畫。
頑惰一詞來源于古文字義,它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頑惰。繁體字“頑”表示固執、頑固,“惰”表示懶惰、懶散。
在古代,頑惰的寫法是“頑惰”,其中的“頑”部分表示固執、頑固,而“惰”部分表示懶惰、懶散。
1. 他整天無所事事,變得越來越頑惰。
2. 孩子們應該遠離遊戲成瘾,不要讓自己變得頑惰。
頑固、頑強、頑皮、惰性、惰怠
懶惰、懶散、怠惰、散漫、惰性
勤奮、努力、積極、活躍、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