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悸的意思、動悸的詳細解釋
動悸的解釋
(1).謂感情受觸動而心跳加快。《東觀漢記·馮異傳》:“我夢乘龍上天,覺寤,心中動悸。”
(2).謂感情因受刺激而動蕩。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二:“聽見一朵殘花墜地的聲音,使我化了石的心也時起動悸。”
詞語分解
- 動的解釋 動 (動) ò 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态,與“靜”相對:變動。波動。浮動。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複運動。亦稱“振蕩”)。震動(.顫動或使顫動,如“門窗動動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
- 悸的解釋 悸 ì 因害怕而自覺心跳:驚悸。悸栗(心驚肉跳)。悸動。心有餘悸。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動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并結合古代文獻用例來理解:
-
本義:心髒或脈搏的異常跳動
- "動"指震動、跳動;"悸"指因驚恐或疾病引起的心跳加速、不規律。
- 核心含義:指心髒或脈搏因生理(如疾病)或心理(如驚恐)原因而出現的劇烈、不自主的搏動感。常描述一種心慌、心跳加速、心神不甯的身體感受。
- 例:中醫典籍中可能描述某種病證導緻患者"心下動悸"(感覺心髒部位悸動不安)。
-
引申義:内心的驚懼不安
- 由身體上的悸動感引申,指内心因受到驚吓、憂慮或激動而産生的動蕩不安、惶恐不甯的情緒狀态。
- 核心含義:形容内心受到強烈刺激後産生的劇烈波動和恐懼感。
- 例:古籍中可能描述某人聽到噩耗後"五内動悸"(五髒六腑都感到震動驚悸,形容極度驚恐悲傷)。
文言文中的典型用例(釋義參考來源):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此處"心動悸"指心髒跳動不規律、心悸的症狀)來源:《漢語大詞典》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陳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卧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後太祖平邺,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狀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而不咎。琳作檄,成以示粲。粲曰:'卿何如袁渙?'琳答曰:'渙動悸,每發手常震掉,書不成字。'" (此處"動悸"形容袁渙因緊張或疾病導緻的手抖,引申為内心不安定導緻書寫失常)來源:《辭源》(修訂本)
"動悸"一詞主要包含兩層緊密相關的含義:
- 生理層面:指心髒或脈搏因疾病、情緒等原因産生的異常、劇烈的跳動感(心悸)。
- 心理層面:由生理感受引申,指内心因驚吓、憂慮等産生的強烈不安、惶恐的情緒狀态。
其核心在于描述一種由内而外(或由外引發内在)的、不自主的、劇烈的震動或不安感,既可用于身體症狀,也可用于心理狀态。在現代漢語中,其具體含義多被"心悸"、"心慌"、"驚悸"、"惶恐不安"等詞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動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 生理反應:指因情緒波動(如緊張、恐懼等)導緻心跳加速、心慌意亂的狀态。由“動”(心髒跳動)和“悸”(心慌)組合而成,強調情緒對生理的直接觸發。
- 心理狀态:也可表示感情因受刺激而産生動蕩,如突遇變故或強烈情感沖擊時的心理波動。
二、引證與用法
- 古籍例證:《東觀漢記·馮異傳》記載“我夢乘龍上天,覺寤,心中動悸”,描述夢境引發的情緒激蕩。
- 現代用例:郭沫若曾以“殘花墜地的聲音使石化的心也動悸”比喻細微事物觸發的内心波動。
三、使用場景
常見于描述以下情境:
- 高壓環境:如考試、演講、面試時的緊張感。
- 突發事件:如遭遇危險或意外時的恐懼心理。
- 情感沖擊:如聽聞震撼消息或回憶往事時的情緒起伏。
四、補充說明
該詞兼具生理與心理雙重描述,既可用于具體心跳加速的體征,也可抽象表達情感波動,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對複雜情緒的凝練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匾短比坿側視倡呼産舍珰環點戲電泳鈍劣符彩浮危幹理跟人工人士孤悴詭説桂葉韓信鶴腦側扈冶箭靶子箋管鞬辀嬌淫警犭絶絃開心顔考壽扣問連毗連親露根鹿撞縷切滿爰曼矰眉诩南北衙膩滞配位青角欺人太甚認覓入赍三商時期說大話俗例宿留損人不利己肅壹談禅騰移佻佻土貢脫泥玩忽微歌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