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析辨詭辭”(或作“析辯詭辭”“析辨詭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巧言邪說,即用詭辯、怪誕的言辭擾亂是非,掩蓋真相。
示例用法:
“仲尼既沒,析辨詭辭,骊駕塞路。” ——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
源自《漢書·揚雄傳下》:
楊雄批評當時諸子百家“诋訾聖人”,用“析辨詭辭”擾亂世事,雖是小聰明,卻最終破壞正道。
多用于批判性場景,形容刻意混淆視聽的言論。例如:
“析辨詭辭”強調以詭辯、怪誕的言辭擾亂是非,源自漢代對諸子學說的批判,現代可用于描述刻意歪曲事實的言論。其核心在于“詭”字,即不合常理、偏離正道的表達方式。
詭辭(㝉)是指虛假的言辭或講話,通常帶有迷惑性和欺騙性。析辨(㝉)即為對詭辭進行分析和辨别,以識别真實的含義和意圖。
《析辨詭辭》是由兩個漢字構成的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一篇。在繁體中,詞語“析辨詭辭”為「析辨詭辭」。
在古代寫法中,辨字的上部為“這”字的變體,下部為“言”字,表示對言辭進行辨析。詭字的上部為“一個人”字的變體,下部為“號令”字,表示虛妄的言辭。
1. 經過他的析辨詭辭,我們終于發現了真相。
2. 這位律師擅長辨别詭辭,因此很少被欺騙。
1. 辨析(㝉):對事物進行分辨和區分的意思。
2. 詭計(㝉):用以欺騙或迷惑他人的計謀或手段。
3. 言辭(㐫):所說的話語或文辭的意思。
1. 辨别:對事物進行分辨和判别。
2. 分析:對事物進行逐步剖析和梳理。
3. 識破:看穿或洞察出他人的真實意圖。
相信:對言辭或言論不做深思熟慮地接受和信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