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屏的意思、藩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屏的解釋

(1).屏障。語本《詩·大雅·闆》:“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唐 劉禹錫 《遊桃源一百韻》:“重巖是藩屏,馴鹿受羈靮。” 清 蔣士铨 《桂林霜·誅叛》:“建 交趾 之藩屏,立 滇池 之門戶。”

(2).捍衛。《左傳·定公四年》:“選建明德,以藩屏 周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昔 高皇帝 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新唐書·蘇安恒傳》:“縱今尚幼,且擇立師傅,養成德器,藩屏皇家。”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原法》:“ 漢 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

(3).比喻衛國的重臣。《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年》:“﹝ 尉賢政 ﹞曰:‘受 涼王 厚恩,為國藩屏。’” 唐 元稹 《論教本書》:“選用賢良,樹為藩屏。”

(4).比喻邊防重鎮。《漢書·叙傳下》:“建設藩屏,以強守圉。” 宋 蘇舜欽 《上杜侍郎啟》:“閣下為世标矩,人所仰屬,坐鎮藩屏。”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起兵》:“任縱橫虎鬭與龍争,肆憑陵拓地收藩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藩屏"是漢語中兼具曆史意涵與比喻功能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作為地理屏障時,"藩屏"指具有防禦功能的自然屏障或人造工事。《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屏障"㈠,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天子以同姓諸侯為"周之藩屏",即以諸侯國構成王畿的軍事防線。此用法強調實體性防禦功能。

二、政治引申 在政治語境中,"藩屏"特指分封制度下的護衛力量。如《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載漢高祖"建藩屏",指通過分封同姓諸侯形成拱衛中央政權的政治結構。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述:"藩屏之設,所以衛天子而非以弱王室",揭示其制度設計的雙重性㈡。

三、抽象化比喻 近現代語言發展中,"藩屏"衍生出抽象保護義,《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将其納入"衛護"語義場㈢。例如茅盾在《子夜》中描述民族工業"失其藩屏",即指失去關稅保護等制度屏障。當代語用中多用于強調文化、經濟等非實體領域的防護功能。

注:文獻依據 ㈠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㈡ 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三)[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㈢ 董大年. 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Z].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網絡擴展解釋

“藩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四個核心釋義:

1.屏障

指地理或軍事上的保護性屏障。該義項源自《詩經·大雅·闆》:“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例如唐代劉禹錫在《遊桃源一百韻》中寫道:“重巖是藩屏,馴鹿受羈靮”,即以山岩為自然屏障。


2.捍衛

表示保護、守衛國家或政權。如《左傳·定公四年》提到“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強調分封諸侯以保衛周王室。漢代《漢書》中也有“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的記載,體現其政治軍事功能。


3.衛國的重臣

比喻承擔國家防衛重任的臣子。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尉賢政“受涼王厚恩,為國藩屏”,唐代元稹亦提到“選用賢良,樹為藩屏”。


4.邊防重鎮

指邊疆的軍事要地。清代蔣士铨在《桂林霜·誅叛》中描述“建交趾之藩屏,立滇池之門戶”,即以交趾(今越南北部)為邊防屏障。


詞源與演變

“藩”本義為籬笆(《說文解字》),引申為屏障或諸侯封地;“屏”指遮擋物,組合後強化了“保護”的意象。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語境中常見于描述分封制、軍事防禦等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礙口識羞半島報數罷瘵贲贲邊勞筆墨橫姿避孕播音癡兒騃女愁辜從祖姑村鈔大惑淡不濟反叛風景豐韻高眇共患難估衒旱暵合雜嘩駭華滋灰隕火熾浄壇巾舞控馭寇勢牢辭老汗料人六駿論及馬嬭拿手牛莖奴化捧讀竊黃輕才好施情理難容熱腹榮崇詩律首戶雙伴兒說大口秃兒跎蹉徒孫亡厝王忾僞讓微尚微子問正消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