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light more in one part may affect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比喻細小的局部被牽動,整個局勢都會受影響
江浙問題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不是東南一隅的局部之争。——《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比喻動極小部分就影響全局。 清 龔自珍 《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髮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人民文學》1978年第9期:“ 王公伯 深深感到:眼前這場鬥争……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啊!”《語文教學通訊》1982年第6期:“找準了,往往可起‘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
“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核心釋義
比喻極小的局部變動就會影響整體局勢,強調事物之間的緊密關聯性。例如在政策調整或複雜系統中,細微改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2. 出處溯源
該成語存在兩種文獻來源:
3. 語法結構
屬于複句式成語,多作賓語或分句使用,常見于分析複雜關系的語境。例如:“城市規劃需謹慎,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
4. 近義表達
與“一着不慎,滿盤皆輸”含義相近,均強調關鍵細節對全局的影響。
5. 典型例句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社會科學、管理學等領域,描述系統性問題。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等文獻。
《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舉一動都可能産生重大的影響,小事一件會牽動整個局勢或事情的發展。
《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牛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是6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源于《戰國策·趙策一》記載的故事。趙國大夫季連在打仗時,他的一位部下被敵軍圍住,他說:“苟全性命于亂世,甯死于正義之戰。”于是搏鬥至死,他的堅定信念感染了其他士兵,最終赢得了戰争。
《牽一發而動全身》(繁體字)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寫法為「牽㑟動全身」或「牽㑤動全身」。
1. 這個企業的改革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決策。
2.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關鍵,一項改革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1. 牽連:産生聯繫或影響。
2. 牽制:制約、限制。
3. 牽挂:挂念、關心。
影響深遠、處心積慮。
微不足道、無關緊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