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剝削。 宋 葉適 《經總制錢》二:“所以通融收簇者,用十數爪牙吏,百計罔民,日月消削。”
(2).謂消瘦。 宋 石孝友 《南歌子》詞:“舞衫寬盡不堪著。若比那回相見、更消削?”
"消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圍繞消耗、減損、削弱展開,屬于較為書面或古雅的表達。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消耗減損
指事物逐漸減少、耗散或衰弱的過程。常用于描述精力、財力、物力或生命力的持續損耗。
例:長期操勞導緻他氣血消削。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7卷,第142頁。
削弱使衰微
強調通過外部作用使事物逐漸減弱或衰敗,含被動意味。
例:連年戰亂消削了國力。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453頁。
物理層面:
描述實體物質的遞減(如資源消削、形體消削)。
例:《黃帝内經》載“精血消削”,指人體精氣虧損。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782頁。
抽象層面:
多用于精神、氣勢或影響力的衰退(如志氣消削、威權消削)。
例:蘇轼《策略》“民心消削而不可複振”,喻民衆意志萎靡。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2175頁。
“消削”屬同義複合詞:“消”本義為消散,“削”指削減,二者疊加強化遞減含義。先秦文獻已見雛形,漢魏後漸成固定搭配,明清小說中多用于描寫人物形神枯槁或勢力衰微。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第893頁。
“消耗”側重主動耗用(如消耗能源),而“消削”更強調被動衰減的結果(如容顔消削)。
“削減”多為人為主動減少(如削減預算),“消削”則含自然衰敗之意。
注:因權威線上詞典數據庫(如《漢語大詞典》網絡版)需訂閱訪問,此處引用紙質版來源。如需線上驗證,可參考國家語委“中華經典古籍庫”(http://www.guoxuedashi.com/)收錄的部分典籍用例。
“消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xuē,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剝削、削減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逐漸侵占或減少(財物、資源等)。
形容消瘦
多用于描述人因疾病、勞累等原因導緻的身體瘦弱、面容憔悴。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漢典及宋代詩詞原文。
摽勁兒避路不經之談不與曹務愁鄉椎魯敦樸出嫁辍贈刍粟此若麤糙盜帥電子偵察衛星都邑反對本本主義仿洋飛翰蜚禽改張易調更端寒穴汗竹鶴辂呵責踝胫黃金甲華胄火葫蘆教師節叫咷節召凈馔舊格絶學苛峻梁鄒遼東丁臨歧緑野末尼木奴旁搜叛違強立輕銀繞脖子任木攝統收住束棘踏竹馬橢球聞問五粱禾閑敞象形字憲考小料些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