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國志·吳志·孫休傳》“ 丹陽 太守 李衡 ”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李衡 ﹞於 武陵 龍陽 氾洲 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裡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 吳 末, 衡 甘橘成,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後因稱柑橘樹為“木奴”。 宋 陳師道 《和蘇公洞庭春色》:“ 洞庭 千木奴,寸絲不挂手。”
(2).指柑橘的果實。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緑糉新菱實,金丸小木奴。”
(3).泛稱果樹和其它具有經濟價值的樹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梅杏》:“‘木奴千,無兇年。’蓋言果實可以市易五穀也。” 元 王祯 《農書》卷五:“古人雲:‘木奴千,無兇年。’木奴者,一切樹木皆是也。自生自長,不費衣食,不憂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餘又可以易換諸物。若能多廣栽種,不惟無兇年之患,抑亦有久遠之利焉。”
(4).柯樹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柯樹》。
“木奴”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與典故:
指柑橘類果樹,古人将其比喻為可提供經濟收益的仆人。此義項典出《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三國吳丹陽太守李衡在武陵汜洲種柑橘千株,臨終時對兒子說:“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裡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
此處“木奴”即指柑橘樹,強調其如奴隸般勤懇産出,可保障生計。後世遂以“木奴”代稱柑橘或果樹,如唐代李商隱詩“青辭木奴橘,紫見地仙芝”。
由本義延伸,指代可創造財富的生産資料或投資對象。宋代文獻《太平廣記》載:
“(漢文帝)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也……何以台為!’遂止。然則露台者,木奴之流耳。”
此處“木奴”借指能帶來收益的資産項目,強調其經濟屬性。明清小說中亦見用此引申義,如《醒世恒言》以“木奴”喻指可生息的田産。
現代使用提示:
“木奴”屬古語詞,今多用于文學、曆史研究或成語典故中(如“木奴千樹”指代果園),日常口語已罕用。其核心概念始終圍繞“通過勞動創造價值的無生命體”這一隱喻展開。
參考資料:
“木奴”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木奴”最初特指柑橘樹,典出《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裴松之注引的《襄陽記》。據記載,三國時期吳國丹陽太守李衡在武陵龍陽泛洲種植千株柑橘,臨終前稱這些樹為“千頭木奴”,比喻其不需耗費衣食卻能創造財富,如同奴仆般可靠。後世因此以“木奴”代指柑橘類果樹或果實。
“木奴”從具體植物名發展為經濟資源的象征,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與智慧。李衡将樹木拟人化為“奴仆”,既體現其創造財富的能力,也暗含對可持續生計的重視。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與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襄陽記》及《齊民要術》等原典。
被風閉暗别弦伯有采真谄詐楚館箠策打雞窩赕稅稻人道書多才惡劇蕃王發言人負戶符虎改絃鬲絕根鞁更涉忽易見德思齊賤事既往不咎積小抅繩靠泊巋嶻覽照淩雜鹿茤門庭如市鬧動餒饑鷗鴉錢蔔喬龍畫虎欺忽擎戴酋豪氣業桡襲認明賽馬場石脂順方送梅雨擡頭棠谿塔塔米騰駕亭障同呼吸推委土老肥問話下等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