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此,這。《禮記·曾子問》:“ 子遊 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中》:“此若,義猶言‘此’……此、若二字連讀,若亦此也。”《管子·輕重丁》:“此若言曷謂也?”《墨子·節葬下》:“若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則亦猶薄矣。”
“此若”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此若”意為“此”或“這”,屬于同義複詞結構,即“此”與“若”連用共同表達“這”的含義。例如《禮記·曾子問》中的“以此若義也”,即“用這個道理”。
二、語法特征
三、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仿古語境中。例如的造句“若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即模拟古漢語用法。
四、學術争議 部分現代學者認為“此若”可能是古代方言或特定文體的表達習慣,但主流觀點仍以同義複詞解釋為主。
建議需要深入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時,可參考《經義述聞》等訓诂學著作(來源:、3)。
此若(cǐ ruò)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和用法,下面将逐一介紹。
此若的部首是言字底,它被拆分為丶和日兩個部分。根據《現代漢語字典》,此若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1. 指示代詞:用于指示離說話人較近的地點、時間、事物等。
2. 如果:表示假設條件,引導一個假設的前提。
3. 好像:表示形容、比喻,用于描繪事物的特征。
4. 類似:用于進行比較,表示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處。
此若的繁體字為「此若」,并沒有一個特定的來源故事。
在古時候,此若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現代常用的寫法是「此若」,古代常見的寫法是「茲若」或「此苣」。
1. 此若地名确實美麗,值得一遊。
2. 如果你不去,我也不會去。
3. 他的表情此若深思熟慮。
4. 這座城市的建築風格與歐洲古都相似。
組詞:此岸、此刻、若明若暗。
近義詞:如此、這般、如若。
反義詞:彼此、否則、不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