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路的意思、避路的詳細解釋
避路的解釋
(1).避退讓路。《晉書·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中:“ 略 棄官入海,惡蟲猛獸悉避路。” 清 楊潮觀 《新豐店馬周獨酌》:“肥馬當風,蹇驢避路。”
(2).舊時禮節。遇尊長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魏書·元子思傳》:“中尉出行,車輻前驅,除道一裡,王公百辟避路。”《舊唐書·王世充傳》:“或輕騎遊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此正教人避路遜畔之意。”
(3).退讓;讓步。 宋 王十朋 《讀蘇文》:“至論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 韓公 欲推遜 子厚 , 歐陽子 欲避路放 子瞻 出一頭地也。” 宋 張綱 《江城子·和呂丞送進士赴省》詞:“直下青冥休避路,九萬裡,看摶風。”
(4).猶擇路。《水浒傳》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路的解釋 路 ù 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幹的人)。狹路相逢。 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數(?)。 方面,地區:外路貨。各路人馬。
網絡擴展解釋
“避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延伸。以下是基于古籍、權威詞典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
避退讓路(字面含義)
指主動避讓或退開道路,常形容對強者或權威的敬畏。
- 例:《晉書》記載“豺狼避路”,比喻良臣威懾惡勢力;清代楊潮觀用“蹇驢避路”形容弱者給強者讓路。
-
舊時禮節(禮儀行為)
古代遇到尊長時需退避路邊以示尊敬,屬傳統禮儀規範。
- 例:《魏書》提到官員出行時百姓需“避路一裡”;《舊唐書》描述王世充出行時百姓僅避路,無需清道。
-
退讓;讓步(引申義)
比喻在競争或沖突中主動退讓,為他人提供機會。
- 例:宋代王十朋評價歐陽修“避路放子瞻出一頭地”,指歐陽修退讓以成就蘇轼。
-
擇路而行(策略性選擇)
指主動選擇更安全的路徑,避開危險或困難。
- 例:現代用法如“規避路徑”指移民選擇更安全的遷徙路線。
二、使用場景與辨析
- 文學表達:多用于比喻強者威懾或謙遜退讓,如“猛獸避路”。
- 曆史語境:側重禮儀規範,如尊卑有序的避讓行為。
- 現代延伸:可形容策略性回避,如“避路繞行以規避風險”。
三、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退避、讓道、遜畔
- 關聯成語:退避三舍、甘拜下風(側重主動退讓)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可參考《晉書》《魏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路這個詞是指避開或躲避某條道路或路徑,以避免危險、困難或不愉快的情況。下面我将依次介紹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避字由辶(辵)部和非(非)部組成。
- 辶(辵)部表示走的動作,非(非)部表示不能、不行。
來源:
- 避路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這篇作者齊物論的文章中。
繁體:
- 避路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仍寫作「避路」。
古時漢字寫法:
- 在古代,「避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字典和文獻資料可見不同的寫法。然而,現代常用的簡化字「避路」是由20世紀後期的簡化字改革确定并廣泛使用的标準寫法。
例句:
- 他避開了擁擠的高速公路,選擇了一條小路回家。
- 避路行駛,安全是我們最關心的。
組詞:
- 避險、避禍、避世、避難等都是由「避」字組成的詞彙。
近義詞:
- 規避、躲避、逃避都可以用作避路的近義詞。
反義詞:
- 迎路、追路表示朝着某個路徑或方向行進,可以視為避路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