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剥削。 宋 叶适 《经总制钱》二:“所以通融收簇者,用十数爪牙吏,百计罔民,日月消削。”
(2).谓消瘦。 宋 石孝友 《南歌子》词:“舞衫宽尽不堪著。若比那回相见、更消削?”
"消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围绕消耗、减损、削弱展开,属于较为书面或古雅的表达。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消耗减损
指事物逐渐减少、耗散或衰弱的过程。常用于描述精力、财力、物力或生命力的持续损耗。
例:长期操劳导致他气血消削。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7卷,第142页。
削弱使衰微
强调通过外部作用使事物逐渐减弱或衰败,含被动意味。
例:连年战乱消削了国力。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453页。
物理层面:
描述实体物质的递减(如资源消削、形体消削)。
例:《黄帝内经》载“精血消削”,指人体精气亏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782页。
抽象层面:
多用于精神、气势或影响力的衰退(如志气消削、威权消削)。
例:苏轼《策略》“民心消削而不可复振”,喻民众意志萎靡。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2175页。
“消削”属同义复合词:“消”本义为消散,“削”指削减,二者叠加强化递减含义。先秦文献已见雏形,汉魏后渐成固定搭配,明清小说中多用于描写人物形神枯槁或势力衰微。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第893页。
“消耗”侧重主动耗用(如消耗能源),而“消削”更强调被动衰减的结果(如容颜消削)。
“削减”多为人为主动减少(如削减预算),“消削”则含自然衰败之意。
注:因权威在线词典数据库(如《汉语大词典》网络版)需订阅访问,此处引用纸质版来源。如需在线验证,可参考国家语委“中华经典古籍库”(http://www.guoxuedashi.com/)收录的部分典籍用例。
“消削”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xuē,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剥削、削减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逐渐侵占或减少(财物、资源等)。
形容消瘦
多用于描述人因疾病、劳累等原因导致的身体瘦弱、面容憔悴。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汉典及宋代诗词原文。
鄙琐怅悼伧靡赤痢丛委错举大茀焚弃忿躁负刺斧柯符使絓绝光谱过文鼓洽古腔古调侯道回匝火塔子简退交洽剿窃骄凶机变械饰荆凡柜柳拘审看客孔公窥兵癞风两济狸头竹落草媚好没头鬼糜烂偏宕批鬭清净轻辱穷抑期制曲断人乐勺子声歌湿风仕林书带草舜犬宿滞田産迢邈同班同学推食土脚蛇外壳文文莫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