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學的意思、絶學的詳細解釋
絶學的解釋
1.棄絕學業。2.失傳的學問。3.謂造詣獨到之學。
詳細解釋
1.棄絕學業。《老子》:“絶學無憂。”《莊子·山木》:“ 孔子 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絶學捐書。” 宋 蘇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學抱天藝。”
2.失傳的學問。《漢書·韋賢傳論》:“ 漢 承亡 秦 絶學之後,祖宗之制,因時制宜。” 宋 朱熹 《近思錄》卷二:“為去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 清 黃景仁 《董子讀書台》詩:“ 廣川 紹絶學,命世 伊 呂 儔。”
3.謂造詣獨到之學。 清 恽敬 《<說文解字諧聲譜>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學,求前人之墜緒,開後來之精識。”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高郵 以其絶學釋 姬 漢 古書,冰解壤分,所無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學的解釋 學 (學) 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曆。學步邯鄲(譏諷人隻知模仿,不善于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
網絡擴展解釋
“絶學”(也寫作“絕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分析:
一、核心含義
-
失傳的學問
指曆史上因戰亂、文化斷層等原因未能傳承的學術體系或知識。例如《漢書》提到“漢承亡秦絕學之後”,指漢代繼承秦代失傳的學問。
-
造詣獨到的學術
形容學問高深且自成體系,如清代恽敬所言“成一家之絕學”,強調學術的獨創性。
-
棄絕學業
原指主動放棄學習,如《莊子·山木》中“絕學捐書”,但此義現代較少使用。
二、延伸解析
三、注意事項
- 需結合語境區分含義,例如“繼承絕學”與“絕學無憂”中的“絕學”意義截然不同。
- 權威文獻(如《漢書》《近思錄》)更傾向“失傳學問”的釋義,而哲學著作(如《老子》)側重其“棄學”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權威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學》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非常深奧的學問”,也可指“高深的藝術技能”。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絶學》的部首是纟(糸部),表示與絲繩有關。
- 《絶學》共有13畫。
來源:
《絶學》的出處為《列子·湯問》:“吾觀魚之悅于水,鳥之親于林,國之事也,必當不暇積絶學以事耳。”此處用以表示為了全神貫注地從事國家事務,必須放棄其他一切學問。
繁體:
《絶學》的繁體字為「絶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絶學》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一個常見的古代寫法為「絕學」。
例句:
- 他修煉多年,學問漸漸達到了絶學的地步。
- 這位大師的琴藝已經達到了絶學的境界。
組詞:
- 絶學院:指專門教授高深學問的學院。
- 絶學者:指掌握非常深奧學問的人。
近義詞:
- 奧妙學問:指非常深奧、難以理解的學問。
反義詞:
- 淺顯學問:指較為淺薄、易于理解的學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