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棄絕學業。2.失傳的學問。3.謂造詣獨到之學。
1.棄絕學業。《老子》:“絶學無憂。”《莊子·山木》:“ 孔子 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絶學捐書。” 宋 蘇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學抱天藝。”
2.失傳的學問。《漢書·韋賢傳論》:“ 漢 承亡 秦 絶學之後,祖宗之制,因時制宜。” 宋 朱熹 《近思錄》卷二:“為去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 清 黃景仁 《董子讀書台》詩:“ 廣川 紹絶學,命世 伊 呂 儔。”
3.謂造詣獨到之學。 清 恽敬 《<說文解字諧聲譜>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學,求前人之墜緒,開後來之精識。”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高郵 以其絶學釋 姬 漢 古書,冰解壤分,所無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絶學"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據
一、《漢語大詞典》釋義
指瀕臨失傳或已失傳的學問體系。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二、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釋例
強調學問的稀有性與傳承危機:
"絶學"指失傳的學術,亦指造詣獨到、無人能及的學問。如:「他畢生緻力于挽救瀕臨失傳的絶學。」
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絡版(鍊接)
三、文化語境中的延伸含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隱含文化保護訴求,常與"搶救""複興"等動詞搭配,凸顯對傳統文化遺産的憂患意識(例:敦煌古樂譜研究是當代亟需拯救的絶學)。
四、詞源考據
"絶"本義為"絲斷"(《說文解字》),引申為"中斷";"學"指系統知識。二字合成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朱熹《中庸章句序》稱孔子"繼往聖之絶學",賦予承續文化命脈的崇高語義,此用法深刻影響後世。
權威使用建議
在學術寫作中需區分語境:
“絶學”(也寫作“絕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分析:
失傳的學問
指曆史上因戰亂、文化斷層等原因未能傳承的學術體系或知識。例如《漢書》提到“漢承亡秦絕學之後”,指漢代繼承秦代失傳的學問。
造詣獨到的學術
形容學問高深且自成體系,如清代恽敬所言“成一家之絕學”,強調學術的獨創性。
棄絕學業
原指主動放棄學習,如《莊子·山木》中“絕學捐書”,但此義現代較少使用。
經典引用
現代用法
多用于贊譽精深冷門的學術領域,如“甲骨文研究堪稱絕學”(例句)。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權威解釋。
薄透鏡邊約鼻窪子城廂饬知創造方法雛鳳磁浮列車待須東都門返答反複無常放脫翻斤鬥蜂擁敷釋杆兒各奔前程狗養的貴僚悍忌漢麻砉剨歡聚揮斧家常話嗟夫解難墐竈譏議狼伉澇池酪酒厘任鳴機磨軋年底迫逐奇覽傾襟清善窮君楸桁荏染騷話僧字上奉奢競牲碑折杖手剙松虬聳擢踏镫陶隱填臨托辭甕裡醯雞獻花賢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