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邑的意思、都邑的詳細解釋
都邑的解釋
(1).城市。《商君書·算地》:“故為國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 疇 謂其父老曰:‘諸君不以 疇 不肖,遠來相就。衆成都邑,而莫相統一,恐非久安之道。’” 梁啟超 《新民議·禁早婚議》:“其居於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視都邑之民較早。”
(2).指京城,京都。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上元張燈,天下止三日,都邑舊亦然。後都邑獨五夜。” 清 顧炎武 《北嶽辨》:“故 吳寬 以為帝王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都邑”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曆史内涵和現代意義的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含義
“都邑”讀作dū yì,指代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聚居地。它既包含古代都城的概念,也泛指現代大城市或繁華區域。
二、單字解析(字形溯源)
- 都:從「邑」部,本義指設有宗廟的城池。《左傳》記載“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區别于普通城邑。
- 邑:甲骨文由“囗”(象征疆域)和跪坐人形構成,表示人口聚居地,後演變為行政區域單位。
三、古代與現代用法對比
分類 |
古代用法 |
現代用法 |
核心特征 |
設有宗廟或行政中心(如京城) |
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的都市 |
典型示例 |
《商君書》中“都邑蹊道居什四”指城池道路占比 |
台北被稱為“台灣大都邑” |
四、近義詞辨析
- 都會/都市:更強調現代化特征
- 城市:中性表述,無規模或功能限制
- 京城:特指古代首都
五、經典出處
先秦典籍中已高頻使用,如:
- 《商君書·算地》以“都邑”與山林、薮澤等自然地貌并提,反映城市規劃思想
- 晉代袁宏《後漢紀》用“衆成都邑”描述人口聚集形成城邑的過程
該詞在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中更常用“都市”“城市”等替代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邑(dū yì)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大城市或都市。它的拆分部首是阝和邑,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彙源于古代的漢字寫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都邑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繁體字中,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這種一緻的寫法使得繁體字在現代使用中更為方便。
以下是一個關于都邑的例句:這個都邑充滿了繁華和生機。
一些與都邑相關的組詞有:都市化、都市規劃、都市生活等。都市、城市可以作為都邑的近義詞。而農村、鄉村則可以作為都邑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其他問題或需要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