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意思、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解釋

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為止。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宋 葉適 《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嗚呼!豈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乎!”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亦義也。”後多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争朝》:“我老臣不能為玉燭于光天,豈忍見銅駝于荊棘,明日奏過聖上,親總六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必再議。”《水浒傳》第九一回:“ 宋江 、 盧俊義 叩頭奏道:‘臣等蒙聖恩委任,敢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毛 * 《紀念*********先生》:“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 中國 而耗費了畢生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價值。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語義解析、典故出處及現代應用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語義解析

  1. 字面釋義

    • 鞠躬:彎腰行禮,引申為恭敬謹慎、竭盡全力。
    • 盡力:用盡全部力量。
    • 死而後已:到死方才停止,形容終身奉獻。

      全句意為“恭敬勤勉,竭盡心力,直到生命結束才停止”。

  2. 深層内涵

    強調對事業或責任的無限忠誠與自我犧牲精神,體現儒家“忠恕之道”的倫理觀,常用于形容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


二、典故出處

此語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後出師表》(載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以此表明輔佐蜀漢、北伐曹魏的決心,縱使前途未蔔,仍願傾盡一生,至死方休。


三、現代語義與用法

  1. 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到死為止”,多用于稱頌忘我奮鬥的精神(參見《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32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成語,釋義:“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直到生命終結”(第708頁)。

  2. 使用場景

    • 褒揚奉獻精神:如科學家、醫護工作者等職業群體的無私付出。
    • 文學修辭:增強語言感染力,凸顯人物忠誠堅毅的品質。
    • 文化傳承: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表述之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四、語言演變與語法


五、權威引用與文獻

  1. 原始文獻: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工具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
  3. 學術研究:

    王力《古代漢語》解析該句為“古代忠臣精神的典型表述”(中華書局,1999,第421頁)。


參見文獻

  1.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4.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

網絡擴展解釋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是一個高度褒義的成語組合,常用于形容竭盡心力、奉獻終生的精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及相關背景:

一、詞義解析

  1. 鞠躬盡力
    指恭敬謹慎、竭盡全部力量去做事,強調态度上的謙遜與行動上的全力以赴。該詞與“鞠躬盡瘁”同義,常見于形容對事業或職責的高度責任感。

  2. 死而後已
    意為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才停止,出自《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強調終身奉獻的精神。

二、出處溯源

三、用法與演變

四、應用場景

五、文化意義

這一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忠”“毅”的核心價值觀,強調個人對使命的堅守與無私付出,至今仍被廣泛用于弘揚奉獻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後出師表》原文及《論語·泰伯》相關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把定白天拔苗助長寶猊悲慕僰道常明燈出玖戳不住打狗欺主大汶口文化黩敬發微怪諜貴望孤櫂侯道畫意豁齒羁厄酒店舊燕歸巢鞠草絶粻狙賊匡鼎勒迫流水簿流水遊龍龍華會龍涎香馬苑靡騁明知故問模範曩篇牛皮紙嘔唱攀愁洀桓盤涉疲瘵傾頗青田鶴輕霞诎容認打跚橇少年老誠砂洲沈酒十清九濁私論隧炭速怨闼門桃蕊鐵獄銅籠抟據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