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卓茂傳》:“﹝ 卓茂 ﹞後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 密 令……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 平帝 時,天下大蝗, 河 南二十餘縣皆被其災,獨不入 密縣 界。”後以“遷蝗”謂政治清明,教化大行。 唐 邵混之 《大唐元氏縣令龐君清德之碑》:“ 童恢 責獸, 卓茂 遷蝗。”
“遷蝗”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政治治理成效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遷蝗”字面由“遷”(遷移、轉變)和“蝗”(蝗蟲)組成,但實際含義為“政治清明,教化盛行”的象征。它通過蝗蟲災害的“遷離”現象,比喻官員治理有方,社會秩序良好。
出自《後漢書·卓茂傳》:東漢官員卓茂任密縣縣令時,以儒術教化百姓,使當地“道不拾遺”。平帝時期,河南二十餘縣遭蝗災,唯獨密縣未受侵害,後人以此事代指良政的成效。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史類讨論,作為特定曆史治理理念的例證。
“遷蝗”以自然災害的避讓現象,隱喻官員施政有德、百姓安居的社會狀态,是中國古代“以德治民”思想的典型表達。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遷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蝗蟲大規模遷徙。
《遷蝗》的部首是虍(⺁),共包含8個筆畫。
《遷蝗》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文字,描述了大規模蝗蟲遷徙的現象。
《遷蝗》的繁體字為「遷蝗」。
在古時候,「遷蝗」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然而,由于無法直接查證古代文字的具體寫法,具體的古漢字寫法無法給出。
1. 蝗蟲成群結隊地遷移,構成了一幅龐大的“遷蝗”景象。
2. 遷蝗給農田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引發了防治工作的緊張進行。
遷徙、大規模、蝗蟲、現象。
蝗災、蟲災。
穩定、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