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翠而陡削。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盤山》:“其懸崖前突兩小石,若承日附者,曰縣空石。石黏空而立,青削到地,如有神氣性情者然。”
“青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自然景觀的形态和顔色,以下是詳細解釋:
青削(qīng xuē):指物體(多為山石、懸崖)呈現青翠的顔色且陡峭險峻的狀态。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蔣一葵的《長安客話·盤山》:“其懸崖前突兩小石,若承日附者,曰縣空石。石黏空而立,青削到地,如有神氣性情者然。”。文中用“青削”形容盤山的懸崖青翠陡峭,仿佛具有靈性。
多用于文學或遊記中,描述自然景觀的險峻與生機并存的特點,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長安客話》相關記載。
青削(qīng xiō)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
拆分部首:青(靑)和刀(刂)。
筆畫:青(8畫)+刀(2畫)= 10畫。
來源:青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青是指顔色為青色;削是指用刀削去。
繁體:青削的繁體字為青削(qīng xiāo)。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青削的寫法并未有太大變化。
例句:他用刀将蘋果的皮青削了下來。
組詞:青島、削尖、清削、削減等
近義詞:削皮、剝皮、削減等。
反義詞:青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