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橄榄的别名。 宋 趙蕃 《倪秀才惠橄榄》詩之二:“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諫果欲誰從?” 元 王祯 《農書》卷九:“橄欖生 嶺 南及 閩 廣 州郡……其味苦酸而澀,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為諫果。” 王統照 《春雨之夜》:“不過這等思想的芳香卻使人如嚼‘谏果’,從辛澀中得出甘苦的味道。”
(2).油柑的别名。梵語作庵羅、庵摩勒,義譯為無垢果。又稱馀甘子。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谏筍谏果》:“又記 涪翁 在 戎州 日,過 蔡次律 家,小軒外植餘甘子,乞名於翁,因名之曰 味諫軒 。其後 王子予 以橄欖送翁,翁賦雲:‘方懷 味諫軒 中果,忽見金盤橄欖來,想見餘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然則二物亦可名之為諫果也。”
“谏果”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橄榄的别名
因其果實初嘗苦澀,回味甘甜,與“忠言逆耳”的勸谏過程相似,故得名“谏果”。例如宋代趙蕃詩句“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谏果欲誰從?”即以橄榄比喻忠言。
油柑的别稱
油柑(梵語稱“庵摩勒”或“無垢果”)同樣因先苦後甘的特性被稱作“谏果”。宋代周密《齊東野語》中記載了黃庭堅将油柑與橄榄并稱為“谏果”的典故。
在文學作品中,“谏果”被用來象征勸谏的效果或哲理,如王統照在《春雨之夜》中以“谏果”比喻思想的辛澀與回甘。部分文獻(如)将其定義為成語,強調勸谏帶來的積極結果,但此用法較罕見。
古人通過“谏果”的食用體驗,引申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處世智慧,成為中國文化中“勸谏”主題的具象化表達。
「谏果」是指在向上級或者有權威的人提出谏言之後所産生的結果或者影響。
「谏果」的拆分部首是「讠」和「果」,其中「讠」是旁字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思;「果」是意符部首,表示與果實、結果相關的意思。根據筆畫統計,「谏果」一詞總共有11畫。
「谏果」一詞是從《尚書·周書·召诰》中的一句話演變而來,原文是「禦言獲谏,化作谏果」,意思是谏言被聽納後所帶來的結果。後來,「谏果」逐漸被引申為任何人提出意見或建議後的結果。
「谏果」的繁體字為「諫果」。
在古代,「谏果」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仍然用「讠」和「果」作為構成部分。
1. 他給領導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實質性的谏果。
2. 老師的谏言對他的犯錯産生了很大的谏果,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1. 谏言:指對上級或者權威人士進行勸谏的言論。
2. 谏诤:指指責和勸告别人的言辭。
3. 果實:指植物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形成的結果。
建議、勸告、意見、忠告
贊美、奉承、附和、追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