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飲時陳放酒食果品的桌子。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三折:“ 陳太守 雲:‘真人去了也。 張千 ,排着果桌,直至十裡長亭,與真人送行,走一遭去來。’”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三折:“ 孫權 雲:‘令人,擡上果桌來者。’”
“果桌”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根據權威詞典和古籍文獻,“果桌”主要指宴飲時陳放酒食、果品的桌子。例如元代戲劇《隔江鬥智》中提到:“令人,擡上果桌來者”,即指宴客時擺放食物的桌子。
詞源與用法
該詞由“果”(水果、食物)和“桌”(家具)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如元雜劇《舉案齊眉》中“擡上果桌來者”,強調其作為宴席用具的功能。
現代争議
部分網絡資料(如)提出“果桌”可形容“性格果斷、行事有條理”,但此解釋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持,可能是現代誤傳或混淆了“果”與“果斷”的關聯。
建議以權威古籍和詞典(如漢典)的解釋為準,即宴飲時擺放食物的桌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元代戲劇原文。
果桌指的是一種裝飾擺設,通常用于擺放水果。它是由“果”和“桌”兩個字組成,代表了放置水果的桌子。
“果桌”的部首分别是木(桀)和皿(皿),它們都屬于常用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果桌”一詞源于漢語,是現代漢語詞彙。對應的繁體字為「果槞」。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果桌”寫作「果糾」。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筆畫、結構和書寫方式逐漸演變,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1. 媽媽把一盤瑞雪果桌擺在客廳的中央。
2. 這個果桌上擺滿了各種新鮮的水果。
組詞:水果、擺桌、果籃。
近義詞:水果擺設、果盤。
反義詞:空桌、無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