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聲威在前,武力在後。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三國志·魏志·劉晔傳》:“其威名足以先聲後實,而服鄰國也。”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 魏公 曰:‘兵貴先聲後實,今 諒祚 勢方桀驁,使聞 陝西 驟益二十萬兵,豈不震慴?’”
“先聲後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n shēng hòu shí,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先以聲勢威懾對手,再以實際武力決勝的戰術策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在軍事或競争中,先用聲勢、輿論等威懾對方,削弱其士氣,隨後再以實際力量進攻或解決問題。這種策略強調心理震懾與實際行動的結合。
該成語也可泛用于非軍事領域,例如談判前通過輿論造勢、商業競争中提前展示技術優勢等,均屬“先聲後實”的體現。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獻原文或曆史戰例,可參考《史記》《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網頁中标注的權威來源。
先聲後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先說大話或吹噓,後面卻無法兌現實際行動。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虛張聲勢,空談無實。
拆分部首和筆畫:先(先日早)聲(升各)後(彐攵)實(正十土)
來源:《左傳·昭公元年》:“夫凡有所始者,未有不有所終者也,不終者何也?直聲而已矣。”這句話意思是說,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開始和一個結束,如果隻是說而不做,那還有什麼意義呢?後來,人們就引用了這句話中的“直聲而已”來形容隻說不做的人,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字:“先聲後實”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先聲後實
例句:他總是先聲後實,答應了很多事情卻從來沒有兌現過。
組詞:先行、先人、實事求是、先賢
近義詞:隻說不做、言過其實
反義詞:言行一緻、有言有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