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俘虜而羁留。《漢書·金日磾傳贊》:“ 金日磾 夷狄亡國,羈虜 漢 庭。”
“羁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解析:
“羁虜”指俘虜并長期羁留,強調将戰俘控制并限制其自由的行為。該詞由“羁”(束縛、拘禁)和“虜”(俘獲)組合而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戰争或民族沖突後的處置方式。
《漢書·金日磾傳贊》記載:“金日磾夷狄亡國,羁虜漢庭。”此句描述匈奴王子金日磾被漢朝俘虜後長期留居漢廷的經曆,是“羁虜”一詞的典型用例。
該詞多用于古代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需注意其與“俘虜”的區别:“俘虜”側重俘獲行為本身,而“羁虜”強調長期拘禁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或古代軍事史研究資料。
《羁虜》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被束縛或囚禁起來的人。表達了被限制自由而無法自主行動的狀态。
《羁虜》由部首羊和虍組成,其中羊是左邊的部首,虍是右邊的部首。羊的筆畫數為3劃,虍的筆畫數為6劃。
《羁虜》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綿》中,意為拘禁并束縛敵人。後來逐漸引申為限制或束縛他人的含義。這個詞語在漢字的長期發展中,保留了其最初的意義,并在使用中逐漸擴展出新的引申義。
《羁虜》的繁體字為「羈虜」。
古代《羁虜》的漢字寫法為「羈虜」,部首和筆畫與現代相同。
1. 他在囚禁的時候感到自己像是一隻被人羁虜的禽鳥。
2. 雖然被困在家裡,但他沒有感到羁虜,因為他可以隨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羁絆、羁系、自由
束縛、拘束、囚禁
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